四十年前的上海大眾奠基儀式上,德國工程師曾傲慢地斷言,中國人無法在三十年內掌握其發動機技術。然而,時過境遷,在比亞迪的電機生產線上,歐洲車企的高管們卻偷偷用手機記錄下中國新能源車的先進技術。曾經被視為堅不可摧的技術壁壘,在電動汽車面前已變得不堪一擊。
更令人震驚的是,一些傳統車企的“親兒子”——供應商們也紛紛倒戈。博世不再獨家供應燃油噴射系統,轉而為理想L9提供ESP芯片;采埃孚一邊收取變速箱專利費,一邊為蔚來研發集成電驅。中國的新能源車企如逛超市般自由選購頂級部件,打造出性能卓越的汽車。寧德時代、華為、大疆等企業提供的部件,讓中國新能源車在性能上遙遙領先。
與此同時,大眾、豐田等傳統車企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他們曾經引以為傲的發動機工廠如今產能閑置,德國狼堡工廠的流水線閑置率高達40%,豐田愛知縣的變速箱車間工人月薪減半。這些企業曾經用來限制競爭對手的專利,如今卻成為了自身轉型的沉重負擔。繼續生產燃油部件無異于慢性自殺,而停產則意味著百年積累的技術和品牌價值可能歸零。
這場變革不僅關乎市場,更是一次工業文明的迭代。當德系豪車4S店以降價12萬甩賣C級車,日系神車的殘值率暴跌時,這場潰敗已經超越了商業競爭的范疇。修了二十年變速箱的老師傅改行貼手機膜,這一幕幕場景無不揭示著傳統燃油車行業的衰落。
當中國電車采用8295芯片實現AI代客泊車,而燃油車還在吹噓機械四驅的駕駛樂趣時;當800V超充技術實現5分鐘補能300公里,燃油車車主在加油站排隊時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充電區的咖啡吧;當政策對燃油車加重稅負并補貼充電樁時,燃油車甚至連抗議的資格都被貼上了“落后”的標簽。
油車的悲哀在于,它們發現對手已經不再與自己比拼發動機。在這場新能源汽車的革命中,油車死守著專利高墻,而電車卻在不斷用新規則改寫游戲。德國工程師在拆解中國海豹汽車的CTB電池底盤時,或許能夠感受到這場戰爭的殘酷和無情。
歷史從不會同情守舊者。在這場新能源汽車的革命中,油車已經失去了先機。而電車則在不斷用創新和技術進步,改寫著汽車行業的游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