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用車市場在2025年展現出令人矚目的復蘇跡象,根據最新數據,今年前五個月,國內商用車銷量累計達到126萬輛,實現了4%的同比增長,這一數字創下了自2022年以來的新高。在這波復蘇浪潮中,新能源商用車成為引領增長的關鍵力量,其銷量在短短五個月內便達到了28萬輛,同比大幅增長56%,市場滲透率迅速攀升至23%,與2019至2021年間約3%的水平相比,實現了質的飛躍。
深入分析新能源商用車的市場表現,可以發現其增長并非全面開花,而是呈現出一定的結構性分化。在重卡和中卡領域,電動化進程顯著加快,全生命周期內的成本優勢成為推動市場接受度的關鍵因素。相比之下,客車市場則呈現出輕客電動化替代效應明顯,而大中型客車新能源滲透率提升相對緩慢的現象,甚至在部分區域出現了燃油車需求的反彈。這種差異揭示了政策激勵與實際市場需求之間的微妙關系,補貼雖能在短期內提振銷量,但長期的市場接受度還需依賴于經濟性和運營效率的提升。
從區域市場的角度來看,新能源商用車的發展同樣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在京津滬及華南地區,新能源重卡的滲透率迅速提升,成為市場的新亮點。西南地區則憑借政策與基礎設施建設的雙重驅動,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輕卡市場則呈現出東部傳統優勢區域與西北、西南新興市場并行發展的態勢,其中五菱等企業在新能源輕卡領域表現尤為搶眼。然而,華東和華南部分市場受外部貿易環境波動影響,短期內出現疲軟,凸顯出商用車市場易受宏觀經濟和政策環境影響的特性。
在技術路線方面,當前商用車市場仍以純電動為主,插電式混合動力幾乎缺席,氫能則主要應用于大客車等特定場景。這種技術集中度在提高規模效應的同時,也可能限制了多元化創新的空間。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內新能源商用車市場熱潮涌動,但傳統燃油商用車在出口市場上卻表現出色,與國內市場的趨勢形成鮮明對比。如何在政策層面平衡內外市場的發展,將成為影響商用車行業長期格局的關鍵。
隨著報廢更新政策的逐步實施以及路權管理等地方性措施的持續加碼,商用車市場的結構性調整仍在持續進行。然而,面對政策紅利的逐漸遞減,新能源商用車能否憑借自身的競爭力維持高增長態勢,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答案或許在于企業的技術儲備與商業化落地能力。那些在電池回收、快充網絡或智能調度系統等領域提前布局的企業,更有可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