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市場,合資油電混合動力車型(油混)曾風光一時,消費者甚至不惜加價提車。然而,短短四年間,油混車型的市場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國產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插混)逐步擠出了主流市場。
回溯到2020年,本田的“銳·混動”系列在華年銷量突破20萬輛大關,豐田更是雄心勃勃地計劃實現30%的混動市場占有率。相比之下,當時的插混車型還只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年銷量僅約25萬輛,幾乎被市場邊緣化。
然而,如今的局勢已截然不同。以凱美瑞雙擎為例,其2021款車型的起售價為21.98萬元,而到了2025款,起售價已降至20.28萬元,市場優惠幅度甚至超過了4萬元。榮放、銳放等車型同樣遭遇了大幅降價,優惠普遍在4萬元左右。
更令人驚訝的是,本田雅閣的第十一代車型直接取消了油混版本。有消息透露,豐田也計劃將卡羅拉全面換裝插混系統,這幾乎可以被視為合資油混技術主動投降的信號。
數據揭示了殘酷的現實:2024年,油混車型的市場份額已萎縮至13%,遠低于插混的71%,甚至被增程式電動車超越。曾經的“中流砥柱”如今已成為了消費者眼中的“雞肋選項”。
合資油混車型的迅速衰敗,根源在于其引以為豪的省油、穩定、性價比三大優勢,如今已被國產插混車型全面超越。政策上,插混車型可以享受綠牌、免購置稅、不限行等優惠;使用成本上,插混車型的油耗更低,電驅通勤成本每公里不到兩毛錢;駕駛體驗上,插混車型的靜音、順滑更是油混車型無法比擬的。
國產插混技術的飛速發展也是合資油混衰敗的重要原因。以比亞迪為例,其第五代DM技術發動機熱效率提升至46.06%,虧電油耗低至2.9L/100km,綜合續航里程輕松突破2000公里。而合資油混系統在這些年間幾乎沒有重大革新,只能眼睜睜看著競爭對手越跑越遠。
在配置上,國產插混車型同樣展現了壓倒性的優勢。一輛15萬元級的國產插混車型,配備了激光雷達、大尺寸中控屏、HUD抬頭顯示、座椅加熱通風等豪華配置。相比之下,同價位的合資油混車型配置簡陋,仿佛還停留在上一個時代。
面對市場的嚴峻挑戰,合資車企終于開始反擊。上汽通用總經理莊菁雄表示,中國插混技術已進入2.0時代,上汽通用要做“合資最強插混”。雪佛蘭將推出首款PHEV SUV,別克GL8也將迎來插混版本。一汽-大眾、奔馳、沃爾沃等合資品牌也紛紛加入戰局,計劃推出多款插混和純電動車型。
然而,這場反擊來得遲、推得慢、底氣也不足。莊菁雄自己也承認,目前合資插混普遍還停留在1.0階段,競爭力并不強。充電樁革命的爆發也讓油混車型徹底失去了技術上的優勢。截至2025年,全國已建成充電樁1281萬臺,其中公共樁超過346萬個。充電的便利性讓插混車型更加受歡迎,而不能充電的油混車型則逐漸被市場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