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駕駛領域正經歷一場信任與技術的拉鋸戰。盡管車企紛紛展示城市NOA、L2++及自動變道等先進技術,用戶論壇上卻頻繁出現維權帖子,控訴智能駕駛系統意外退出導致的事故未獲車企妥善處理。技術迭代速度有目共睹,但用戶信任的積累卻顯得步履維艱。
智能駕駛的潛力無可爭議,然而這些系統在真實場景下的“能力極限”卻模糊不清,令用戶心生疑慮。車控CHEK的合伙人肖坤在行業交流會上指出,業界并不缺乏評測,而是缺少一個持續、權威的數據標準,來為用戶和車企之間搭建信任的橋梁。
肖坤的團隊正致力于構建一套數據框架,旨在幫助消費者理解智能駕駛系統,并向車企反饋以優化算法。他們不提供評分,而是通過記錄、解釋結構化數據背后的行為,為行業打造一把“認知標尺”。
當前,中國車市在智能駕駛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車企競相推出“高速+城市通行”的宣傳口號,以搶占用戶心智。然而,用戶更關心的是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比如能否避免事故、應對施工情況,以及是否需要頻繁人工干預。
一位智駕工程師透露,他們團隊每月測試不同品牌的NOA版本,但目前尚無一款能完全實現“放心使用”。盡管車企與國家級檢測機構合作進行嚴格的測試驗證,但工程師仍認為國家標準更新速度滯后于智能駕駛技術的迭代。
在車企測試透明度不足、國家級驗證更新不及時的情況下,第三方數據驗證機制應運而生。起初,像TeslaFSDTracker這樣的社區化產品,通過車主手動記錄干預和異常情況,逐漸積累了FSD系統的介入頻率、成功率等數據,讓公眾得以從數據角度審視特斯拉自動駕駛的發展。
隨后,Matt3r推出的K3Y設備進一步自動化這一過程,能夠像黑匣子一樣記錄特斯拉車輛的駕駛數據,并進行分類和量化分析。然而,這些工具目前僅支持特斯拉。
傳統的工程驗證體系并未完全失效,如Vector Informatik等工具商仍在整車開發和自動化測試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車企封閉架構的普及和DBC協議的不再開放,這些工具難以深入智能駕駛系統的表現層。
CHEK等平臺則另辟蹊徑,繞過了權限體系,從用戶端入手,關注系統啟動、接管提示、駕駛行為中斷等直觀表現,更貼近用戶的真實感知。
汽車之家、懂車帝和易車等平臺也通過視頻內容、實測數據和用戶互動,對智能駕駛系統表現進行“二次解碼”,承擔起了信息普及和風險提醒的角色。這些平臺使驗證過程不再局限于工程師的閉環邏輯,而是成為了一種社會協商機制。
這場驗證權的變化,實質上是對行業話語權的重構。技術越是先進,用戶越需要明確知道其“可為與不可為”;車企步伐越快,驗證機制越需與時俱進。那些默默記錄、建模和分析的平臺,雖非投資熱點,卻正在為行業構建一個更加穩固的框架,讓技術的承諾得以驗證、回顧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