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汽車行業迎來了一項重大變革,這一變革與《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2025年修訂版)的正式實施緊密相關。該條例于2025年6月1日生效,核心條款包括明確規定60天的支付期限,并禁止強制采用商業匯票等非現金支付方式。
這一變革迅速在汽車供應鏈企業中引發了積極反響。6月11日,A股市場汽車產業鏈股票迎來漲停潮,多家企業如美晨科技、欣銳科技等紛紛觸及漲停板。這一波行情被廣泛認為是車企承諾縮短付款周期所帶來的利好效應。
以四維圖新為例,該公司表示,如果按照行業5%的融資成本計算,若其9.727億元的應收賬款周轉天數能從180天縮短至60天,那么每年將能節省超過2000萬元的財務費用。這一數據直觀地展示了新政策對企業財務成本的積極影響。
然而,盡管這一政策在汽車行業內引發了廣泛關注,但供應商們的態度卻顯得喜憂參半。在社交媒體和公開溝通中,不少供應商對車企能否真正兌現“60天付款”的承諾表示疑慮。這一承諾的實際效果,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對于中國車企而言,縮短付款周期無疑是一項嚴峻的挑戰。長期以來,大部分中國車企的付款賬期都在100天以上,突然將賬期縮短近一半,難度可想而知。盡管如此,響應這一號召的17家車企仍表現出了堅定的態度,紛紛宣布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
然而,車企是否有實力和能力兌現這一承諾,還需從數據中尋找答案。從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周轉天數的角度來看,一季度中國上市車企中,除了少數幾家企業外,大部分車企的周轉天數都在300天以內。其中,北京汽車、江鈴汽車等企業的周轉天數接近100天,顯示出較大的賬期調整壓力。
在宣布縮短賬期的車企中,廣汽集團的表現尤為亮眼,其付款周期僅為107天。相比之下,東風集團、賽力斯等企業的付款天數則較長,分別達到了228天和312天。這些數據表明,不同車企在兌現承諾方面的壓力和實力存在顯著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車企在付款周期方面普遍表現較好。特斯拉的付款周期已縮至90天左右,寶馬的付款周期則在30-45天左右。中國車企在縮短付款周期方面,或許可以從這些海外同行身上汲取經驗。
然而,要快速縮短付款周期,中國車企還需在現金儲備方面找到底氣。一季度期末,上汽集團、比亞迪等企業的現金儲備超過1000億元,顯示出較強的財務實力。這些企業在兌現“60天付款”承諾方面,或許將更加從容。
不過,縮短付款周期并非一蹴而就。供應商們擔心的是,車企在縮短從確權到付款周期的同時,可能會延長確權之前的付款周期,從而導致整體付款周期保持不變。供應商們還關注車企的付款方式,尤其是是否會采用商業承兌匯票等增加資金壓力的結算方式。
目前,已有北汽、上汽兩家企業承諾全面取消商業承兌匯票等不合理結算方式。這一舉措被視為構建健康商業生態的重要一步。然而,對于整個汽車行業而言,“60天付款”承諾的落地實施仍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