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汽車市場風云變幻,國產電動車曾經的猛烈攻勢似乎正遭遇挑戰。特別是在五月份,外資品牌汽車的反攻態勢愈發顯著,尤其在SUV領域,外資車成功找到了突破口,給國產電動車市場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觀察五月份的SUV熱銷榜單,一個顯著的變化是新能源車型的數量大幅減少。在熱銷前十名中,僅有三臺新能源車型上榜,其中包括一臺純電動車和兩臺混動車,其余七席均被燃油SUV占據。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在電動車市場表現出色的幾家強勢企業,五月份竟無一進入SUV熱銷榜前十,這一變化令人深思。
在SUV熱銷榜前十名中,國產自主品牌占據了三席,而外資品牌則有四款車上榜,這顯示出外資車在SUV市場正在逐步找回失去的優勢。外資品牌在SUV市場的向好趨勢,無疑將增強它們在國內市場的攻勢。
與此同時,在轎車市場,雖然電動車仍然占據一定的優勢,但燃油車同樣表現出不俗的競爭力。在轎車熱銷榜前十名中,有四款燃油車入圍,而第十一名也是燃油車帕薩特。這表明,在轎車市場,燃油車與電動車的競爭仍然激烈,燃油車并未完全失去競爭力。
對比2024年的SUV熱銷榜單,今年五月份燃油SUV的攻勢更加兇猛。去年僅有三款燃油SUV上榜,而今年五月份卻有七款燃油SUV進入熱銷前十,這反映出新能源SUV在SUV市場的份額正在快速下降。
過去,電動車的一大賣點在于其低廉的能源費用。然而,如今在SUV市場,燃油車已經成功奪回優勢。這一變化使得消費者開始重新評估電動車的實用性,尤其是在SUV車型上。隨著電動車存量規模的增加,消費者也逐漸認識到電動車的一些弊端,如受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影響較大,使用上需要更加小心謹慎。
另一方面,多家新造車企業近期陷入困境,導致車主面臨維修保養困難和零配件短缺等問題。這不僅影響了新造車企業的品牌形象,也對消費者選購電動車產生了負面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開始轉向外資車的趨勢日益明顯。盡管外資車同比銷量仍在下跌,但環比已經出現增長。其中,本田、日產、奧迪等品牌的環比增長甚至超過了兩成。這一變化凸顯出外資車在國內市場看到了新的希望。
外資車之所以能夠吸引消費者,一方面在于其價格的大幅下降。例如,曾經備受青睞的雅閣、凱美瑞等車型,如今價格已經降至12萬左右,幾乎是腰斬價。而長期以來受到消費者歡迎的軒逸車型,價格也已經低至7萬元以下。這些超實惠的價格無疑吸引了大量消費者。
外資車銷量的反彈對國產電動車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在有限的市場容量下,外資車搶走的份額越多,國產車的市場份額就會相應減少。面對這一不利局面,國產車可用的手段已經不多,尤其是在價格戰已經接近極限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