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熱播的商業紀錄片《激流2》第二集中,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融資生態被極越暴雷事件推向了聚光燈下。故事不僅聚焦于極越CEO夏一平,還深刻揭示了供應商浙江星塘文化傳媒老板李紅星的困境。李紅星因極越拖欠的3700萬元抖音直播廣告費而陷入資金鏈斷裂,最終不得不遣散大部分員工,這一事件成為了產業內供應商困境的縮影。
供應商們長久以來飽受賬期拖延之苦,李紅星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孔輝科技董事長郭川在一封公開信中坦誠地表達了他的夢想——希望甲方能在開票后一個月內付款,且僅通過電匯方式回款。這一簡單愿望,卻映射出整個汽車產業鏈中供應商所面臨的嚴峻現實。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曾提出疑問:“什么樣的工業產品降價十萬還能保證質量?”對于上游供應商而言,車企的價格壓力直接導致了他們利潤空間的急劇壓縮。以汽車零部件行業為例,2024年該行業的銷售毛利率降至17.65%,同比下降0.16個百分點,原材料成本波動和價格競爭是主要原因。
賬期拖延更是讓供應商雪上加霜。調查顯示,供應商的利潤空間已被壓縮至10%,賬期延長至120天。盡管《條例》出臺,但供應商們并未因此松一口氣,反而對細則充滿了疑問。收貨時間、賬期計算方式、開票時間、支付方式等細節問題,都成為了懸而未決的難題。車企通過承兌匯票等方式變相拖延賬期,供應商從配件上車到真正拿到貨款,有時需等待長達一年。
以小鵬汽車為例,其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從2021年的171天增至2024年的232天,堪稱行業之最。車企應付賬款的平均周轉天數為182天,但小鵬汽車的這一數字顯然遠高于平均水平。承兌匯票中,企業商業票據的風險更高,供應商面臨企業信用風險,一旦車企倒閉,供應商的壞賬風險將大幅增加。
智能制造IMS報告顯示,受主機廠價格戰影響,部分經營數十年的零部件供應商因持續虧損而倒閉。即便是博世、采埃孚等頭部零部件巨頭,也宣布了裁員計劃,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賬期拖延已成為產業鏈中的核心風險之一。
車企賬期拖延與汽車產業的特性密切相關。汽車制造是重資產行業,從設計研發到銷售終端,整個鏈條耗時數月。車企需墊付巨額成本,而銷售回款周期冗長且不可控。因此,車企普遍通過延長對供應商付款賬期來緩解資金壓力。然而,60天付款期限意味著車企需在產品未售出、資金未回籠的情況下,先期完成供應商款項結算,這無疑加重了車企的短期現金流負擔。
盡管17家已表態的車企中,北汽、上汽明確表示將全面取消商業承兌匯票等結算方式,以減輕供應商資金壓力,但供應商們仍擔心企業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擁有更強融資能力與精細化財務管理系統的企業更容易適應新政落地,而中小車企的資金管理能力則面臨更大考驗。在降價搶占市場的大趨勢下,60天賬期將迫使車企直面資金壓力,哪吒汽車、極越汽車的命運已敲響警鐘。
新規雖給車企帶來資金壓力,但也大幅釋放了供應商的壓力。以年營收5億元的中型供應商為例,縮短120天賬期可釋放約1.6億元流動資金,大幅降低短期融資需求。這將促使車企優化資源配置、升級財務管理,提升產業鏈協同能力,推動產業從“堆量”走向“拼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