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旗下國際業務子公司特海國際近日公布了其2025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告,數據揭示了該公司在全球餐飲市場中的新動向。
報告顯示,特海國際在今年第一季度實現了1.98億美元的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5.4%。期內凈利潤達到1194萬美元,與2024年同期的446萬美元虧損形成鮮明對比,成功實現了扭虧為盈。這一轉變對于長期關注海底撈海外發展的業界人士來說,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自2012年在新加坡開設首家門店以來,海底撈作為中餐出海的代表,其每一步發展都備受矚目。然而,特海國際的盈利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多年來,公司深陷虧損泥潭,直到2023年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人事調整、運營強化及門店布局優化,才逐漸擺脫了虧損的困境。
然而,進入2025年,特海國際的盈利能力似乎又面臨了新的挑戰。第一季度雖然實現了盈利,但盈利能力的下滑跡象令人擔憂。如何在全球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中穩住腳跟,成為特海國際亟需解決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特海國際在海外市場的擴張并非一帆風順。在2019年至2022年期間,公司雖然通過快速擴張實現了營業收入的穩步增長,但同時也陷入了大幅虧損。這一時期的虧損主要歸因于新冠疫情的影響以及餐廳的迅速擴張。然而,從2023年開始,公司調整了門店布局策略,放緩了擴張速度,并實現了扭虧為盈。
2024年,特海國際迎來了新的轉折點。時任海底撈CEO楊利娟被調任至特海國際擔任CEO,她憑借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對海外業務的深入了解,主導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優化門店布局、提高運營效率以及強化供應鏈管理,公司實現了全年盈利,收入達到7.7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
然而,盡管2024年特海國際的盈利能力有所提升,但這種勢頭并未能延續到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解釋稱,這主要是由于降價讓利策略的實施,導致人均消費下降,進而影響了經營利潤率。
在海外市場中,海底撈的價格普遍高于國內。以2024年為例,海底撈在國內的人均消費已經降至97.5元,而在海外市場中,即使是在人均收入較低的東南亞地區,海底撈的人均消費也遠遠高于國內。這種價格差異反映了中餐在海外市場的定位和競爭態勢。
盡管如此,海底撈在海外仍然受到了消費者的熱烈歡迎。在許多國家,吃海底撈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消費者們甚至愿意排隊等待數小時。這種現象不僅體現了海底撈的品牌影響力,也反映了中餐在海外市場的巨大潛力。
為了在海外市場中站穩腳跟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特海國際正將重心放在全球供應鏈的整合能力上。公司計劃通過不斷優化供應鏈來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同時,特海國際還在積極推進本土化發展戰略,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飲食習慣進行菜單調整和創新。
在供應鏈建設方面,特海國際采取了與海外多元合作方組建供應鏈的策略。這種策略不僅滿足了當前運營需求,還降低了自建供應鏈的風險和成本。同時,特海國際還在不斷推進中央廚房的建設和整合工作,以提升食材的標準化率和配送效率。
作為中餐出海的先行者,特海國際為同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然而,隨著海外中餐市場競爭的加劇,特海國際也需要不斷創新和調整策略來應對挑戰。未來,公司能否繼續在海外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并拓展新的市場份額,將取決于其能否在盈利能力和品牌影響力之間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