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領域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容量大戰”。從寧德時代、比亞迪,到天合儲能、遠景動力,各大領軍企業紛紛亮劍,亮出了314Ah、587Ah、628Ah、710Ah等一系列大容量電芯的“殺手锏”。這些不斷攀升的數字背后,是技術路徑、市場份額和行業領導權的一場激烈較量。
降低成本,是新能源行業無法回避的必答題,也是市場拓展的關鍵所在。大容量電芯的興起,正是基于這一邏輯。歷史上,無論是風機葉片還是光伏硅片,都曾走過這樣的路徑,如今儲能電芯也迎來了這一歷史時刻。
在這場無聲的競爭中,企業們各顯神通,通過不同的技術路線展開比拼。有的聚焦于化學體系的創新,有的挑戰工藝的極限,還有的探索全新的應用場景。然而,所有參與者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難題:如何在追求更大容量的同時,確保性能、安全與成本的完美平衡。
回顧歷史,2020年寧德時代的280Ah儲能電芯開啟了大容量電芯的新紀元,逐漸取代了市場原有的50Ah-100Ah電芯,成為主流。隨后幾年,國內主流電芯廠紛紛跟進,推出了同規格的電芯。自那時起,儲能電芯不斷向大容量邁進,行業競爭逐漸分化為兩大陣營:一方是以陽光電源為代表的儲能系統集成商,另一方則是以寧德時代為龍頭的電芯制造商。
2022年是儲能電芯技術發展的關鍵節點。在280Ah的基礎上,各廠商持續創新,推出了300Ah、305Ah、310Ah、314Ah等不同規格的產品。其中,314Ah電芯因其與20尺5MWh電池柜的極高匹配度,逐漸成為行業共識和發展主流。
進入2023年,儲能市場的競爭主要集中在300Ah以上的大容量電池上。多家企業推出了300Ah以上的儲能電池產品,如寧德時代的314Ah、瑞浦蘭鈞的320Ah、海辰的300Ah等。2024年,儲能電芯容量繼續攀升,億緯鋰能推出了560Ah和628Ah電芯,蜂巢能源發布了710Ah大容量電芯,這些大容量電芯的推出,不僅提高了儲能系統的能量密度,還降低了單位儲能成本。
大容量電芯之所以備受矚目,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方面,大容量電芯能夠顯著提升儲能集裝箱的能量密度,減少設備占地面積,優化系統布局并降低基建成本。另一方面,大容量設計減少了電池串并聯數量,降低了系統性能衰減風險,顯著提高了儲能系統的循環壽命和使用可靠性。
作為儲能系統的核心組件,儲能電芯成本約占系統成本的六成。據測算,相較于280Ah電芯,314Ah電芯在相同容量的儲能系統中能夠減少32%的產品使用數量和15%的電芯使用數量,降低3.5%的使用成本。寧德時代也表示,采用587Ah大容量電芯后,儲能系統零部件總數下降了40%,系統成本降低了15%。
然而,大容量電芯的研發并非易事。市場上存在普遍的參數虛標現象,一些企業夸大性能指標,導致實際運行數據大幅縮水。大容量電芯由于能量更為集中,安全風險也更高。一些企業試圖通過電力電子設備來彌補電芯的缺陷,但系統的整體性能往往受制于最薄弱的環節。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企業為了追求市場關注度,將傳統電芯簡單擴容后貼上大容量標簽,卻因設計缺陷導致項目頻繁故障。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業主利益,更透支了整個行業的信譽。
面對這些挑戰,企業們開始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案。寧德時代聚焦于化學體系創新,通過對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進行密堆積設計和高致密包覆,提升了電芯能量密度。同時,采用先進卷繞技術減少了物理切斷位,降低了自放電故障率。在安全性能方面,寧德時代構建了“三維防御體系”,從產熱源頭解決了安全隱患。
隨著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新能源強制配儲政策正式落幕。這將推動儲能行業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企業在設計和選擇儲能方案時,將更加注重全生命周期成本。大容量電芯因其在降低單位成本、提升集成度和能量密度方面的優勢,成為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