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季節的到來,一種新型的學習輔助手段——AI押題模型,悄然成為了考生與家長群體中的熱門話題。市面上,各種打著“神押題”旗號的培訓班和“名師”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紛紛借助AI技術作為賣點,大肆宣揚其“命中率”之高,一時間吸引了無數目光。
然而,這些看似高科技的押題手段背后,卻隱藏著不少陷阱。據調查,許多商家在宣傳時往往模糊標準、夸大其詞,利用考生和家長對于高考的焦慮心理,編織出一張張“焦慮經濟”的大網。實際上,高考命題有著嚴格的保密機制和反押題措施,AI技術想要準確捕捉命題趨勢并非易事。所謂的“押中”題目,很多時候不過是商家通過偷換概念、模糊邊界來實現的。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跨學科融合成為教育趨勢的今天,AI押題的命中率更是大打折扣。不少專家指出,AI技術雖然強大,但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仍需謹慎對待。其“押題能力”并不可靠,過分依賴反而可能導致考生忽視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解題能力的提升。
針對這一現象,專家們紛紛提出建議,呼吁規范高考教輔市場,充分發揮AI技術的真正優勢。學校和教師應積極引導,利用AI技術進行學情分析,為考生提供精準的教學指導。同時,教育部門也應加強監管力度,建立嚴格的備案制度,對虛假宣傳行為進行嚴厲處罰。對于企業而言,更應注重開發真正有助于學習的AI產品,并如實告知用戶產品的功能和局限性,避免誤導消費者。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已超過442萬家,且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特別是在2024年,相關企業注冊數量達到了頂峰,超過了87.4萬家。從區域分布來看,廣東省以超過66.6萬家的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位居首位,占全國總數的15.1%。江蘇省、北京市、山東省和浙江省也緊隨其后,分別擁有超過34.6萬家、34.5萬家、30.1萬家和26.4萬家相關企業。
然而,隨著人工智能行業的蓬勃發展,相關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據天眼查風險數據顯示,涉及司法案件的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約占總數的2.17%,這一比例雖然不高,但也足以引起人們的警惕。如何在推動AI技術發展的同時,確保其合規使用、避免風險,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