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車主最近分享了他購買增程式電動汽車后的深刻體驗,他去年斥資30萬購入了一輛增程式汽車,初衷是看重其“可油可電”的靈活性。然而,僅僅半年后,他在試駕了朋友20萬的純電動汽車后,卻感到極度后悔。
首要問題是續航與充電的不便。銷售人員在推銷時聲稱車輛純電模式下能行駛200公里,但車主發現,一旦開啟空調或在擁堵路況下行駛,實際續航往往大打折扣,甚至難以達到120公里。電池容量有限,頻繁充電成為常態,更讓他苦惱的是充電速度。相比純電動汽車30分鐘即可充至80%的高效率,他的增程式汽車需要近一小時才能接近充滿,最后那5%的電量更是緩慢無比,被朋友戲稱為“請了個充電樁祖宗”。
其次,維修與保養成本也超乎預期。車主原本以為加油少能節省開支,卻發現增程式汽車需要同時維護電機和發動機兩套系統,保養費用高昂。一次發電機故障就讓他付出了8000元的維修費,而朋友純電動汽車僅換個空調濾芯,工時費不過50元。一番計算下來,節省的油錢遠遠不及修車費用。
最讓車主心寒的是車輛的殘值問題。當他考慮換車并將增程式汽車開往二手市場時,車販子對其興趣索然,直言不諱地表示,現在市場追捧的是超快充技術,他的增程式汽車只能打五折試試。而朋友的同齡純電動汽車,價格卻比他這輛增程式汽車高出三萬。這讓他不禁感慨,自己多花了十萬,卻買了一輛貶值加速器。
基于自身經歷,車主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如果家里有充電條件且長途駕駛需求少,純電動汽車無疑是更好的選擇,續航600公里以上,800V超快充技術讓充電變得極為便捷;如果確實需要增程式汽車,建議選擇電池容量40度以上的車型,因為實際續航往往只有標稱的七成左右;在30萬預算內,寧愿選擇高端純電動汽車的低配版本,也不要觸碰增程式汽車的頂配,因為技術更新迅速,避免被迅速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