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發布了關于2025年度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的重要通知。該通知明確指出,將加強對公眾關注度較高、存在顯著質量安全隱患車型的監督抽查力度,旨在進一步提升車輛生產質量與安全水平。
回顧過去,2023年工信部曾發布了一份關于新能源汽車監督檢查結果的通報。通報顯示,在乘用車和貨車兩大類新能源汽車產品中,共有9款車型因生產一致性不合規問題被查處。這些問題涉及整車能量消耗量超標、高壓標記不符合標準等多個方面,涉及的企業包括天際汽車、大運汽車等。這一事件凸顯了生產一致性監管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為了進一步強化監管,2024年工信部又發布了關于2024年度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監督檢查的通知。該通知特別針對專用車檢測新增了12項指標,如車速限制系統等,并加強了對貨車和新能源車的全流程管控,以確保車輛生產質量和安全。
生產一致性,即申報車型與實際生產車型標準的一致性,是車輛生產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車企往往面臨諸多挑戰,如零部件供應鏈的不穩定、設計變更導致的生產不一致,以及企業或供應商偷工減料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可能對車輛的生產一致性產生負面影響。
對于車企而言,建立一套完善的生產一致性管理體系至關重要。一旦出現生產一致性問題,企業應承擔首要責任。因此,車企需要制定并執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定期檢查生產產品是否與申報公告相符,特別是在安全性方面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此次工信部發布的通知被譽為“事中事后監管的里程碑式舉措”,其背景是中國車市近期再次掀起價格戰浪潮。多家車企紛紛降價促銷,形成連鎖反應。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為此發布了維護公平競爭秩序的倡議,要求企業嚴格遵從公平競爭原則。同時,工信部也表示將加大整治力度,遏制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
據統計,2024年國內車市降價車型超過200款,而2025年前四個月已有60多款車型降價。價格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銷量增長,但行業利潤卻不斷下滑。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遠低于下游工業企業6%的平均水平。這種局面已經對行業的正常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頭部車企的價格戰策略導致非頭部車企生存壓力巨大,不得不采取虧本降價策略。這不僅擠壓了車企的合理利潤空間,還對整個行業生態造成了破壞。適度的降價和有序的競爭本是市場經濟的常態,但無底線的價格戰卻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此背景下,工信部發布的通知如同一把精準的手術刀,直擊市場痛點。通過具體的檢查內容和懲處措施,該通知旨在倒逼車企規范經營,從單純比拼銷量轉向注重質量提升,從而推動汽車行業構建更加健康的生態環境。
筆者認為,當前的過度價格戰只是中國車市變革期的特定現象,不會持續太久。有關部門打擊的是無序價格戰和惡性競爭,而非正常的市場降價行為。市場需要撥亂反正,以確保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