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行業的激烈競爭中,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已無法完全解釋現代市場的價格機制。按照傳統理論,商品的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力和時間等,是決定價格的關鍵因素。然而,在需求低迷時,商家往往通過降低成本以低價競爭,這種現象在電商平臺上尤為顯著,但結果往往是低效的同質化競爭。
同質化競爭不僅未能激發新的消費需求,反而加劇了市場的供需錯配。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中提出的均衡價格理論,指出價格應由供需關系決定,而非單純由勞動成本決定。這一理論為理解當前電商市場的困境提供了新的視角:已有需求供給過剩,而潛在的新需求未被充分滿足。
近年來,中國電商行業的人口紅利逐漸消退,網購滲透率增長放緩,同時,整個網上零售大盤的增速也在下滑。據商務部數據,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的增速已降至歷史低位。艾瑞咨詢的研究顯示,綜合電商和直播電商的銷售額增速均大幅放緩,電商行業似乎已陷入增長瓶頸。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商家開始誤解市場趨勢,認為消費降級和消費低迷是主要原因。然而,另一些商家卻在電商紅海中找到了新的增長點。例如,福建泉州的童鞋品牌“大黃蜂”在今年大幅上調了銷售額目標,并加大了在拼多多的投入,結果表現遠超預期。同樣,湖南益陽的零食品牌“缺牙齒”也實現了年均銷售額增幅超過50%的快速增長。
這些商家的成功并非依賴于低價策略,而是切中了消費者的真實需求,順應了市場需求的變化。艾瑞咨詢的《2024年中國電商市場研究報告》指出,盡管中國電商市場整體進入瓶頸期,但消費需求呈現出分層分類的態勢,尤其是滿足生活品質提升的需求,有望為電商平臺提供新的增長空間。
拼多多作為電商平臺,其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于擅長將供需匹配做到極致。平臺通過聚合碎片化的需求,形成具有一定時間富裕度的計劃性需求,從而倒推供給側的調整,實現資源更有效的配置。隨著電商行業整體發展進入瓶頸期,拼多多的供需理論也在不斷升級。
過去,拼多多曾是白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白牌商品因其性價比高而廣受歡迎。然而,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普遍性的需求增長放緩,而個性化的需求愈發高漲。因此,白牌商品也需要進行“升級”,以滿足消費者對品質和個性的雙重追求。
在浙江永康五金產業帶,伊之福品牌的一款麥飯石煎鍋憑借詳細的市場調研和合理的價格定位,在拼多多上迅速走紅。同樣,在河北安新,一款百元碳板跑鞋也成功上架并熱銷。這些產品的共同特點是,雖然價格比白牌商品稍高,但相比知名品牌仍有很高的性價比,滿足了消費者對品質和價格的雙重需求。
對于中小商家來說,抓住產業帶升級的機會至關重要。這既需要商家自身做好產品,也離不開平臺的扶持。例如,晉江的休閑男鞋品牌公牛世家在拼多多的建議下,將重心放在原創設計上,成功撕掉了貼牌的標簽,實現了銷售額的大幅增長。同樣,山西文水的肉制品品牌“途象”和“愛妃鮮”也通過成為拼多多黑標店鋪和加入百億補貼頻道,完成了品牌升級。
拼多多在扶持新質商家方面也不遺余力。平臺通過推出百億減免、電商西進和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等措施,對供給側進行定向補貼和流量傾斜。這些舉措旨在吸引并篩選出更多優質供給,并提供高效供需匹配的平臺。在平臺的扶持下,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進入白牌與品牌之間的價格帶藍海,實現了快速增長和品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