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Smart品牌的汽車銷售數據再度引發了市場的關注。5月份,Smart的銷量僅為2806輛,相較于去年同期的3327輛,下滑幅度達到了15.66%。這一數字不僅未能達到市場預期,更顯示出Smart在轉型為純電品牌后所面臨的困境。
曾幾何時,Smart以其獨特的設計和豪華小車的定位,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的青睞。然而,隨著車身尺寸的增大和純電戰略的推進,Smart似乎逐漸失去了與年輕消費者的連接,銷量也隨之出現波動。去年11月和12月,Smart的銷量曾短暫回升至3889輛和4180輛,但今年1月卻又暴跌至1841輛,環比降幅超過55%。盡管2月有所回暖,但整體銷量依然未能突破2000輛大關。
為了應對銷量低迷,Smart曾嘗試通過推出限時一口價政策和選配限時全免等促銷手段來提振銷量。然而,smart 精靈#1和smart 精靈#3的售價雖然分別下調至14.99萬和16.49萬起,但這些舉措并未能顯著拉動銷量增長。消費者對于Smart的產品力和價格策略似乎并不買賬。
在產品力方面,Smart的問題尤為突出。以銷量占比最高的smart 精靈#1為例,其2026款靈動升級版售價高達15.49萬元,但CLTC純電續航里程卻僅有410km。相比之下,市場上不少價格在11-12萬的其他品牌車型,CLTC純電續航里程已經達到了510km。在智能化方面,Smart也顯得力不從心。2026款Smart 精靈#1靈動升級版僅支持基礎輔助駕駛功能,而同等價位的其他車型則已經配備了更為先進的智能駕駛輔助功能。
更令人遺憾的是,Smart在配置和價格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劣勢。如果要在2026款Smart 精靈#1上同時具備超過500km的CLTC純電續航和遙控泊車、輔助變道等智能化功能,則需要購買指導價高達19.99萬元的靈動新奢版。這一價格比同等配置的其他品牌車型貴了數萬元,甚至接近一輛吉利星愿的高配價格。而同等預算的消費者,完全可以選擇小鵬P7+超長續航Max版等更具競爭力的車型。
除了產品力和價格策略外,Smart的選裝政策也備受詬病。消費者反映,Smart的選裝項目過多,導致消費不透明。例如,座椅通風功能需要額外花費1999元才能永久使用,或者選擇199元的包月開通。這種通過軟件鎖定部分功能,讓用戶付費解鎖的操作方式,讓消費者感到不滿和失望。盡管Smart后期對此進行了調整,但消費者的口碑已經受到嚴重損害。
Smart品牌的定位問題也是導致其銷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燃油車時代,Smart憑借其玩具屬性獲得了一批忠實用戶。然而,在轉型為純電品牌后,Smart不僅失去了原有的玩具屬性,還未能成功建立起家用屬性。這種品牌定位的錯位,使得Smart在市場上越來越缺乏競爭力,存在感也越來越低。
Smart試圖在純電時代保持燃油車時代的豪華品牌溢價也是不切實際的。中國車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能源汽車的定價權已經掌握在中國品牌手中。Smart如果繼續堅持“低配高價”的策略,無疑會進一步加劇其銷量下滑的趨勢,甚至危及品牌的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