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亞勤近期對無人駕駛技術的未來發展表達了樂觀態度,他預測無人駕駛將迎來高度自動駕駛的新時代。
張亞勤,作為數字視頻和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級科學家及企業家,目前擔任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及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他指出,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生物世界的融合正在加速進行,前沿科技的大門始終敞開。
在談及無人駕駛技術時,張亞勤回顧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從百度Apollo到如今的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他始終關注并推動著無人駕駛技術的演進。他認為,無人駕駛不僅是中國的技術換道超車機會,更是人類向智能社會邁進的重要一步。
“無人駕駛的ChatGPT時刻何時到來?”張亞勤表示,如果Waymo在美國、百度在中國及武漢,以及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公司在各自的測試區域都進展順利,那么無人駕駛的ChatGPT時刻可能就在今年實現。但他也承認,無人駕駛的規模化應用還需要更長時間,預計2030年將有10%的新車具備L4級(高度自動駕駛)能力。
在安全性方面,張亞勤強調,無人駕駛的安全性已經顯著超越了人類駕駛。他引用Waymo和百度蘿卜快跑的數據指出,無人車在復雜城市路況下的平均事故率僅為人類駕駛的1/14,并且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一差距還將繼續擴大。這主要得益于多模態傳感器與輕地圖導航技術的結合,使得機器的感知與決策能力不受情緒、疲勞等因素的干擾。
無人駕駛的商業化前景同樣廣闊。方舟投資公司的2025年度報告預測,到2030年,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萬億美元,全球無人駕駛汽車數量將達到5000萬輛,這將徹底改變物流和出行等行業,催生萬億美元級別的新市場。張亞勤認為,這一變革將重塑交通經濟,使出行成本低于地鐵和公交,從而顛覆城市交通生態。
在技術路徑上,張亞勤主張實用主義優先,不贊同純視覺派的極端立場。他強調激光雷達、視覺與高精度地圖的互補應用,并肯定了中國企業在傳感器成本控制上的突破。同時,他也支持基于大模型的端到端自動駕駛架構,但認為需要輔以規則兜底,以避免算法黑箱風險。
中國在無人駕駛政策領域的突破同樣令人矚目。北京亦莊500平方公里全域開放測試、武漢1700萬人口城市實現無人車商業化運營等舉措,展示了中國在無人駕駛技術和落地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中國無人駕駛企業的全球化步伐也在加快,地平線、文遠知行和小馬智行等企業成功上市,蘿卜快跑在武漢全域開展無人駕駛商業運營,成為無人駕駛行業商用的里程碑。
作為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的院長,張亞勤分享了研究院在無人駕駛領域的獨特路徑。他表示,無人駕駛和具身智能是研究院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通過與產業合作,將無人駕駛和具身智能仿真平臺及大模型應用到智能駕駛上,目前正在快速推進。
在談到生成式AI對無人駕駛的影響時,張亞勤表示,生成式AI為無人駕駛帶來了三大突破:緩解訓練數據不足、提升對極端場景的泛化能力、賦予車輛常識推理能力。然而,他也坦言,完全解決相關問題仍需時日,機器對人性化駕駛的模仿仍是技術難點。
盡管如此,張亞勤對無人駕駛的未來仍然充滿信心。他認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逐步放開,無人駕駛將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為人類帶來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