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東風本田的市場表現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根據最新發布的銷量數據,東風本田今年前四個月的累計銷量僅為9.78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驚人的42.3%,呈現出一種斷崖式的下滑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數據還是東風本田自行統計的結果。相比之下,本田中國在華的兩個品牌1-4月的累計銷量為201,576輛,雖然同樣有所下滑,但降幅僅為28.2%。顯然,東風本田的下滑幅度遠超自家兄弟品牌,成為了本田中國在華市場的累贅。
從產品層面來看,東風本田在新能源領域的嘗試似乎并未得到市場的認可。以2022年推出的e:N S1為例,雖然官方宣稱是基于純電平臺打造,但因其前驅形式、異形電池組以及與XR-V相似的后門開啟方式和軸距等細節,被質疑與本田緊湊型燃油車平臺存在相似之處。而2023年推出的純電品牌靈悉及其首款車型靈悉L,也因其軸距與本田凌派相近,再次引發了業內對其與燃油車平臺關系的猜測。
市場表現也驗證了這些質疑。e:N S1的月均銷量僅為三四百臺,而靈悉L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銷量更是低至167輛。這樣的銷量成績,無疑是對東風本田新能源戰略的沉重打擊。
然而,東風本田并未放棄在新能源市場的反攻。但要想在這片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立足,東風本田需要從底層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東風本田的改革似乎并未取得顯著成效。
相比之下,其他合資品牌如豐田和日產在新能源領域的表現則更為亮眼。豐田推出的鉑智3X,以10萬級端智駕為賣點,成功吸引了消費者的關注。而日產N7則以其新穎的設計和親民的價格,贏得了市場的認可。
在這樣的背景下,東風本田今年推出的“誠意之作”S7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這款純電SUV雖然打著“保證駕駛樂趣”和“品質定義高端純電新標桿”的旗號,但高達25.99萬-30.99萬元的售價,卻讓消費者望而卻步。在特斯拉Model Y、問界M系列等競品的擠壓下,東風本田S7的銷量慘淡,3月僅賣出373輛,4月更是滑落到62輛。
面對銷量困境,東風本田選擇了降價策略。然而,這一策略并未帶來銷量的提升,反而加劇了消費者的觀望情緒。降價后的S7銷量環比跌幅超過80%,進一步凸顯了東風本田新能源戰略的盲目和混亂。
事實上,東風本田的問題不僅僅在于新能源戰略的失誤。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其不愿徹底告別燃油時代的思維定式和利潤模式。在新能源賽道上,東風本田的品牌溢價能力根本無法與特斯拉、比亞迪等新能源巨頭相提并論。而其在定價上的盲目自信,更是導致其產品與主流價格預期存在偏差。
東風本田在應對市場變化時顯得過于倉促和被動。其降價策略更像是對自身戰略混亂的無奈補救,而非深思熟慮后的市場策略。這樣的做法不僅無法挽回消費者的信任,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擔憂和觀望情緒。
東風本田如今的困境并非偶然。其銷量下滑的背后,是對時代變革節奏掌握的失誤和對中國消費者需求的誤讀。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如果東風本田不能及時調整戰略,改變思維方式,那么其市場份額恐將繼續被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