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電混合動力車風光不再,車主紛紛吐槽性價比低,市場地位岌岌可危。
油電混合動力車型,這一昔日備受推崇的“環(huán)保明星”,如今卻面臨著市場的嚴峻考驗。最新銷售數據顯示,2025年初,新能源車的銷量占比已突破40%大關,而油混車型的銷量卻大幅下滑,占比已不足8%,不少車主更是直言“后悔購買”。
純電動車的價格戰(zhàn)愈演愈烈,市場上不乏售價在10萬元左右、續(xù)航里程卻十分可觀的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油混車型的高昂售價和相對有限的性能優(yōu)勢,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
除了價格因素外,油混車型在日常使用中的體驗也被不少車主詬病。低速行駛時依賴電力驅動,但續(xù)航里程有限,頻繁充電讓人不勝其煩;高速行駛時則完全依靠燃油發(fā)動機,動力表現(xiàn)平平,噪音也較大。這種“兩頭不討好”的駕駛體驗,讓車主們直呼“花錢買罪受”。
相比之下,純電動車在續(xù)航和充電技術上的進步可謂突飛猛進。許多車型的續(xù)航里程已經突破600公里,而800V超充技術更是能在短短10分鐘內為車輛補充數百公里的續(xù)航。這樣的性能表現(xiàn),無疑對油混車型構成了巨大的壓力。
在維修保養(yǎng)方面,油混車型也讓車主們頭疼不已。由于油混車型擁有兩套動力系統(tǒng),其保養(yǎng)成本自然水漲船高。不僅如此,由于混動技術的復雜性,市面上的大部分維修店都無法勝任其維修工作,車主們只能無奈地將車輛送往4S店進行高價維修。一位本田混動車主就曾曬出自己的維修賬單,更換電機控制器的費用高達1.2萬元,令人咋舌。
政策層面的變化也對油混車型的市場地位造成了不小的沖擊。自2025年起,中國正式取消了混動車型的綠牌資格,購車補貼也全面轉向純電動車。這一政策調整無疑加劇了油混車型的市場困境。與此同時,歐美市場的貿易壁壘也讓中國混動供應鏈受阻,技術升級進展緩慢。
車企們的態(tài)度轉變也進一步加速了油混車型的衰落。奔馳、沃爾沃等車企雖然推遲了全面電動化的目標,但卻將資源投向了插電式混合動力和增程式電動車領域,而非油混車型。就連曾經堅定支持混動技術的豐田和本田,如今也將重心轉向了“不用充電的輕混技術”,對油混車型不再重視。
油混車型的衰落并非偶然。在消費者日益務實、注重性價比的背景下,油混車型的高昂售價、使用體驗不佳以及維修保養(yǎng)成本高昂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與此同時,純電動車在性能、價格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優(yōu)勢日益明顯,使得油混車型的市場地位越來越尷尬。不少車主紛紛表示:“不是我們不再喜歡油混車,而是它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