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25年,汽車行業的年度銷量成績單陸續揭曉,各大車企在2024年的表現猶如一面多棱鏡,既映射出輝煌成就,也折射出不少尷尬現實。據統計,僅有六家企業——比亞迪、奇瑞、吉利、理想、零跑和小米,成功達到了年初設定的銷量目標。其余多數車企的實際銷量與目標相去甚遠,有的達標率甚至不足一半。
盡管如此,這些車企并未因此氣餒,反而以更加激進的姿態公布了2025年的銷售目標。例如,鴻蒙智行計劃實現100萬輛的銷量,增長率高達125%;小米汽車則緊隨其后,目標鎖定在30萬輛,增長率同樣驚人,達到122%。
在眾多車企中,小鵬汽車的表現尤為引人注目。盡管其前5個月的銷量達到了16.3萬輛,但面對35萬輛的年度目標,完成率僅為46.5%。若將年度銷量目標比作一場馬拉松,小鵬無疑是目前最接近半程的選手,而其他新勢力車企則仍在為追趕自己設定的目標而努力。
小米和零跑則是另一對值得關注的組合。小米前5個月銷量為12.5萬輛,目標完成率為35.7%;零跑則以17.4萬輛的銷量和50萬輛的目標,完成了34.7%的進度。盡管兩者都未完成過半,但考慮到各自的增長勢頭和市場策略,完成年度目標仍有一定希望。
小米憑借YU7等新車型的強勁表現,以及精準的市場定位,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而零跑則通過“半價理想”的策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連續三個月奪得新勢力銷量冠軍。
理想、極氪、嵐圖、深藍、阿維塔、騰勢和蔚來等七家主流造車新勢力,前5個月的銷量達成率均在20%以上。其中,理想表現最佳,銷量目標達成率為23.9%;蔚來則稍顯落后,數據僅為20.3%,險些跌破20%的關口。
蔚來的現狀尤為引人關注。其三個品牌加起來的銷量,甚至不及小米一款車型。同時,蔚來2025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也不盡如人意,凈虧損高達67.5億元,同比擴大30.2%,引發了市場的廣泛擔憂。
面對如此嚴峻的市場形勢,為何這些車企仍然敢于設定如此激進的銷量目標?原因或許在于,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一場殘酷的淘汰賽。只有不斷提升銷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多位車企高管對此表達了相似的觀點。零跑CEO朱江明認為,中國汽車品牌的未來格局將穩定在10家左右。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也預測,10年后主流車企將僅存8家。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更是直言,未來幾年將有80%的品牌面臨關停。
目前,中國汽車品牌數量高達120余個,但生存概率卻被殘酷地壓縮至1%-5%的狹窄區間。整合重組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當分散的研發投入和重復的產能布局得以優化,中國汽車才能真正在全球競爭中嶄露頭角。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分散意味著脆弱,聚合才能強大。在新能源汽車的浪潮中,中國汽車工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只有那些敢于整合、善于協同的車企,才能在這場淘汰賽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