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車行業,這個常常被忽視的交通工具領域,實則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變革動力。與汽車產業的喧囂和商用飛機的輝煌相比,摩托車行業顯得低調而穩健,它不僅是全球交通設備市場中的重要一環,更是中國制造在全球舞臺上的一次華麗蛻變。
據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摩托車需求量穩定在5200萬輛左右,市場規模高達1萬億元。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重卡、客車、軌交等備受矚目的交通設備行業。然而,在國內,摩托車行業卻長期處于小眾地位,其關注度遠遠不及電動兩輪車領域。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國,每年內銷超過500萬輛,外銷更是突破1000萬輛,合計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三成以上。但國產摩托車品牌的歷史,卻曾一度陷入困境。早期的國內品牌,大多以生產低端通路車和代工為主,隨著國內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禁摩令的推廣,摩托車市場逐漸萎縮。出海之路,也一度因產品質量問題而受阻。
然而,近年來,摩托車行業在部分車企的帶領下,悄然煥發了新生。制造端通過技術的消化吸收,站穩了腳跟;需求側則把握住了大排量摩托車的新消費趨勢,完成了出海戰略。250cc以上大排量摩托車出口量激增,五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8.6%。這一轉變,不僅讓摩托車行業率先走出了通縮泥潭,更成為了中國制造的一個“反內卷”正面案例。
在國內市場,大排量摩托車正成為年輕消費者的新寵。隨著露營、戶外運動等生活方式的興起,大排量摩托車以其獨特的操縱感和掌控感,成為了追求刺激、緩解壓力的悅己消費類型之一。同時,摩托車也逐漸演變成了新的社交模式,各地摩托車俱樂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形成了獨特的圈層文化。
在這一波新消費浪潮中,國產摩托車品牌抓住了機遇。尤其是春風動力、隆鑫通用和錢江摩托這“自主三強”,不僅實現了對海外品牌的替代,更引領了國產品牌的升級。從數據上看,自主三強大排份額逐漸提升到60%左右,成為各公司成長最快的業務。
在海外市場,國產大排量摩托車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中國摩托車品牌正逐漸擺脫低端代工的標簽,向高端市場發起沖擊。雖然與全球摩托車市場龍頭本田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在某些細分市場,國產品牌已經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
然而,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產能、品控和品牌,是國產摩托車品牌在全球舞臺上需要跨越的三道鴻溝。在產能方面,國內摩托車制造商的規模相對較小,制造成本較高,且海外產能布局不足。在品控方面,國內摩托車行業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需要更加重視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在品牌方面,國內品牌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仍有待提升,需要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和市場營銷投入。
盡管如此,國產摩托車品牌已經取得了戰略性成功。它們在國內市場享受了國產替代和年輕人消費轉型的紅利,在出口市場也實現了快速起量。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拓展,國產摩托車品牌有望在全球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