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對于是否孤獨存在于宇宙中的疑問,始終激發著無盡的探索欲望。進入21世紀,系外行星研究已成為科學領域的璀璨明珠,它不僅深化了我們對行星形成與演化的理解,更為探索生命起源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在這一宏偉的探索圖景中,尋找類地生命無疑是行星科學的終極愿景,而發現位于類太陽恒星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則是這一征途上的重要里程碑。
近日,一項由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主導的國際科研團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在國際科學界引起了轟動。該團隊首次運用“凌星時間變化”(TTV)技術,在名為Kepler-725的類太陽恒星宜居帶內,探測到了一顆質量約為地球10倍的超級地球——Kepler-725c。這一發現不僅標志著我們在尋找“地球2.0”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還預示著新的科學探索時代的開啟。相關研究成果已在《自然-天文》雜志上發表。
此次發現的核心貢獻者包括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的孫磊磊博士和王曉彬研究員,他們作為論文的主要作者,為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貢獻了關鍵智慧。該研究成果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被認為開辟了探索類太陽恒星宜居帶內潛在宜居行星的新途徑。
在Kepler-725行星系統中,新發現的超級地球Kepler-725c位于宜居帶內,其半徑相較于系統中的其他行星較小,卻蘊藏著巨大的科學價值。這顆超級地球圍繞一顆年輕而活躍的G9V型恒星——Kepler-725旋轉,其光譜類型與太陽相似,但年齡僅為16億年,磁場活動更為劇烈。其位于宜居帶內,這意味著該區域可能支持液態水的存在,為生命的誕生提供了關鍵條件。Kepler-725c繞恒星一周的時間約為207.5天,與地球公轉周期相近,進一步增加了其作為潛在宜居星球的吸引力。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顧盛宏表示:“這顆超級地球位于一個類似太陽的恒星附近的宜居帶內,這意味著它有可能孕育類似于地球上的碳基生命。盡管它距離我們約1.6億個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但這一發現無疑為我們探索宇宙生命的奧秘提供了寶貴的線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