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汽車市場中,關于購買油電混合動力車(HEV)是否真的能節省油費的討論屢見不鮮。然而,不少消費者在面對這一選擇時,可能并未充分了解油混車的真實情況。
首先,油混車在經濟性上的優勢并不明顯。與純電動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相比,油混車無法享受新能源補貼、稅收減免或綠牌政策。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限牌城市,選擇油混車可能只會帶來更多的不便。
更令人擔憂的是油混車的后期維護成本。由于油混車擁有兩套動力系統,一旦電池超出保修期(通常為5-8年),更換電池的費用可能高達2萬至8萬,這幾乎相當于購買一輛二手車的價格。省下的油錢,很可能最終都流向了維修廠。
從技術角度看,油混車也面臨著被插混車和增程式電動車(EREV)超越的風險。2025年,新能源汽車技術日新月異,例如寧德時代的“驍遙電池”已經能夠提供400公里的純電續航,且10分鐘內可補充280公里續航,被廣泛應用于30多款車型中。小鵬的鯤鵬動力系統更是將綜合續航提升至1400公里,徹底解決了用戶的續航焦慮。
相比之下,油混車的純電續航往往只有幾十公里,短途用電、長途燒油的特性使其顯得過時。插混車和增程式電動車則真正實現了短途純電、長途無焦慮的駕駛體驗。油混車更像是燃油車的加強版,而插混和增程才是新能源汽車的未來。
油混車的保值率問題同樣令人擔憂。盡管有人認為油混車省油,二手市場應該保值,但事實并非如此。油混車的二手貶值率高達30%,甚至超過了燃油車。例如,2019款凱美瑞混動車型的二手市場殘值不到50%,而同年份的凱美瑞燃油版還能賣到原價的60%。這主要是因為油混技術已經被時代淘汰,而燃油車仍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油混車的使用場景也存在錯配。數據顯示,80%的油混車主一年長途出行不足5次。而且,油混車在高速上的表現并不理想,動能回收系統基本失效,發動機全程直供,油耗反而可能高于城市駕駛,有時甚至超過普通燃油車。
那么,面對琳瑯滿目的汽車市場,消費者該如何選擇呢?對于城市通勤者來說,續航600公里以上的純電動車或插混車型是不錯的選擇。對于長途高頻用戶,增程式車型或傳統燃油車可能更劃算。而對于每年開車特別多(1.5萬公里以上)的人,可以考慮豐田THS、本田i-MMD等可靠的油混車型,但如果不是這種情況,真的沒必要選擇油混車。
油混車的沒落,并非因為它缺乏努力,而是因為它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消費者變得越來越精明,技術紅利如果不能轉化為經濟紅利,市場自然會做出選擇。因此,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應更加理性地考慮自己的需求和預算,避免為過時的“省油幻覺”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