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新能源車市的波瀾壯闊中,各種新技術、新概念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2025年,一個曾被視為“邊緣角色”的技術——增程式動力,卻意外地走上了舞臺中央,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增程式電動車,這個一度被嘲笑為“過時方案”的技術,如今卻以其獨特的優勢,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在城市日常通勤中,它作為一輛純電動車,150公里以上的續航里程足以滿足一周的零油耗需求;而在長途旅行時,它自帶的“發電機”又能確保車輛續航超過1000公里,徹底解決了電動車的續航焦慮。尤其在冬季,當純電動車的電池續航能力大打折扣時,增程式電動車卻能憑借燃油發電,保持穩定的行駛能力。
增程式技術的崛起,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也吸引了眾多車企的紛紛加入。從技術層面來看,增程式系統相對簡單,不需要高昂的全固態電池或800V平臺等高端配置。主流增程系統的成本控制在1萬元左右,加上電池總成也僅需4萬元左右,遠低于純電動車動輒8至13萬的電池成本。這種成本控制的優勢,使得增程式電動車成為了許多車企,尤其是新勢力的首選方案。
在市場上,增程式電動車也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從15萬以下的北京越野BJ40增程版,到中端市場的問界、深藍等品牌,再到高端領域的理想汽車,增程式電動車已經覆蓋了從入門到豪華的各個細分市場。這種全面的覆蓋,讓增程式電動車迅速擴大了市場份額,徹底擺脫了“臨時方案”的標簽。
盡管增程式技術也曾遭受過質疑,比如大眾前CEO馮思翰就曾公開表示“用油發電是技術倒退”。然而,中汽協發布的《增程式電動車產業發展報告》卻用數據說話,證明了增程式電動車在全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比燃油車低30.67%,與純電動車的差距也僅有0.3%。隨著增程器的不斷升級,如上汽大眾采用的第五代EA888發動機熱效率達到38%,以及高效電控、低噪音、低振動設計的普及,增程式電動車的性能和舒適性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如今,增程式電動車已經不再是“過渡技術”的代名詞。同濟大學的朱西產教授預測,增程式電動車的“過渡期”可能會長達20至30年。而崔東樹則認為,增程式電動車不僅不是過渡,甚至可能引領全球混動市場。在這個真實且充滿挑戰的時代背景下,增程式電動車以其務實的解決方案,回應了消費者最真實的需求。它雖然不是技術巔峰,但卻以其精準的定位和實用的功能,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