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汽車行業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整合風暴”,這股風暴從合資巨頭一汽-大眾到自主品牌吉利、比亞迪,無一幸免。春風未至,寒意逼人,車企們紛紛揮刀向內,組織架構、品牌戰略、研發體系皆成刀下之物,行業格局因此重塑。
上汽集團率先在零部件領域出手,將華域汽車旗下的智能底盤子公司整合為獨立實體,由前創新研發總院院長蘆勇領銜,計劃在6月完成架構重組。同時,智能駕駛團隊也完成了“零束科技+研發總院”的合并,600余名工程師集中辦公,打破了過去的研發壁壘。廣汽集團則以研發體系為突破口,將廣汽研究院拆分為整車、平臺、造型三大研究院,并入產品本部,形成“大研發體系”,以實現資源的高效協同。
新勢力陣營同樣不甘示弱。蔚來將樂道、螢火蟲兩大子品牌深度整合入主體系,產品研發、用戶服務等核心部門被拆解為一級模塊,直接并入蔚來的產品設計與研發集群和用戶服務與體驗集群。這一調整不僅終結了子品牌的獨立運營模式,更通過資源共享降低了成本,助力蔚來向“2025年四季度盈利”的目標沖刺。吉利則以私有化極氪為標志,推動“一個吉利”戰略落地,通過合并極氪與領克、幾何并入銀河等動作,旨在減少研發投入、降低供應鏈成本、產生規模化效應。
實際上,這場整合風暴并非突如其來。早在去年,吉利發布《臺州宣言》啟動品牌瘦身,長城推行“ONE GWM”戰略整合歐拉渠道,上汽讓飛凡回歸榮威,這些動作都為當前的深度調整埋下了伏筆。如今,從合資企業到自主品牌,從研發端到營銷端,整合已成為行業潮流。
那么,這場整合潮究竟因何而起?從根本上說,這是價格戰引發的生存危機與戰略轉型的必然選擇。過去兩年,車市價格戰愈演愈烈,雖然短期內刺激了銷量,但長期來看,行業利潤率卻持續走低。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低于下游工業企業6%的平均水平。部分車企負債率超過80%,現金流壓力陡增。在此背景下,整合成為企業優化品牌矩陣、集中資源突破的必然選擇。
新能源市場的激烈競爭也是推動整合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新能源滲透率波動不定,傳統燃油市場仍具韌性;另一方面,新能源新車上市數量持續攀升,加劇了同質化競爭。在此背景下,蔚來、小鵬等企業立下的“四季度盈利”目標直接反映出行業對盈利能力的迫切需求。然而,整合之路并非坦途,大規模架構調整勢必涉及人員重組與流程再造,服務網點合并、售后質量波動等擔憂也讓部分用戶持幣觀望。整合能否真正提升技術競爭力,仍需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