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0公里二手車”現象在汽車市場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一特殊類型的二手車,以其幾乎全新的狀態和相對較低的價格,成為了消費者熱議的話題。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揭開了“0公里二手車”背后的行業亂象,將這一灰色地帶推向了公眾視野。
魏建軍指出,“0公里二手車”實際上是指車輛在完成上牌注冊后,并未真正投入使用,而是又回到了二手車商手中。據他透露,目前在二手車平臺上,有大約3000至4000家商家在銷售這類“準新車”。這一特殊交易模式迅速成為了輿論的焦點。
記者走訪了懂車帝、瓜子二手車、閑魚等二手車平臺,發現比亞迪、埃安、奧迪等多個品牌均有“0公里二手車”在售。這些車輛的售價普遍低于官方指導價數萬元,部分車型的上牌時間甚至標注為2025年4月。在社交媒體上,不少二手車商還通過視頻宣傳門店里的“0公里二手車”,停車場內停滿了各種品牌的全新車輛。
河南嘉誠汽車租賃有限公司負責人劉金濤表示,其門店在售的“0公里二手車”大多是之前生產的庫存車,由于銷售不佳而降價處理。他舉例說,一輛今年4月剛出廠的大眾新寶來,落地價格只要7.88萬元,比指導價便宜近5萬元。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比亞迪、奇瑞等品牌上。
據行業知情人士透露,這種操作實際上是經銷商清庫存的一種變通手段。二手車商以低價從經銷商處購買新車,然后再加價轉賣給消費者。這樣一來,經銷商能夠清理庫存,二手車商也能賺取利潤,而消費者則能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到幾乎全新的車輛。然而,這種看似雙贏的交易背后,卻隱藏著不少隱患。
首先,這種操作可能導致補貼政策被變相套用。部分二手車商利用車輛置換補貼規則,通過報廢車置換方式獲取國家補貼,這不僅扭曲了政策設計的初衷,還可能造成國家財政資源的浪費。
其次,消費者權益保障體系也出現了漏洞。購買“0公里二手車”的消費者將喪失首任車主專屬權益,如終身質保等核心服務。由于車輛已經完成首次過戶,轉售時的殘值率將顯著低于常規二手車,實際用車成本可能不降反升。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現象折射出了汽車行業的深層次矛盾。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部分經銷商只能通過制度縫隙尋求生存空間。當“0公里二手車”成為特殊商品標簽,新車以二手之名流轉于市場時,數千商戶集體游走于制度邊界,這不僅暴露了行業惡性競爭的一面,更警示著市場秩序重建的緊迫性。
為了規范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針對“0公里二手車”的交易規則。這不僅是平衡各方利益的必答題,更是推動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