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醫療器械領軍企業邁瑞醫療近期遭遇了業績增長放緩的挑戰,這一變動直接影響了其員工股權激勵計劃的實施。
5月26日,邁瑞醫療發布公告,宣布因未能達到既定的業績考核目標,原定的第三批員工持股計劃股份將全部被收回。該持股計劃始于2022年,當時公司斥巨資10億元回購了0.25%的股份,用于設立員工持股計劃,惠及2507名員工,每股受讓價格為50元。根據計劃,員工持股將分三期解鎖,每期解鎖需滿足公司年度歸母凈利潤較2021年增長不低于20%、44%、73%的條件。
在前兩年,邁瑞醫療的歸母凈利潤增速均達到了解鎖要求,員工們也順利獲得了相應的股權激勵。然而,到了2024年,公司業績增長明顯放緩,全年營業收入為367.26億元,同比增長僅為5.14%;歸母凈利潤為116.68億元,同比增長0.74%,較2021年僅增長了約45.81%,未能達到第三期解鎖的業績考核目標。
這一結果導致參與持股計劃的員工們損失慘重。以公告發布當日的收盤價228.31元/股計算,原本應解鎖的股份總價值為2.62億元,扣除受讓成本后,員工們累計錯失的收益約為2.05億元,平均每名員工損失約8.19萬元。
除了員工,邁瑞醫療的核心高管薪酬也受到了影響。2024年,公司董事長李西廷的年薪減少了約169萬元,總經理吳昊的年薪減少了約150萬元。盡管如此,作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李西廷依然通過大額分紅獲得了可觀的收益。當年,公司累計派發現金分紅76.02億元,股利支付率為65.15%,李西廷通過其持股公司和個人權益,可以獲得超過21億元的分紅。
邁瑞醫療業績增長放緩的背后,是其主要業務面臨的壓力。作為公司的傳統支柱業務,生命信息與支持類產品近年來收入占比一直在40%以上。然而,自2023年下半年開始,醫療行業整頓和醫療專項債發行受阻導致國內醫院招標延遲,醫療器械招投標市場規模同比下降了21.1%。受此影響,邁瑞醫療的生命信息與支持業務收入同比下滑了11.11%,占總營收的比重也降至36.92%。
與此同時,邁瑞醫療的體外診斷業務雖然收入占比上升到了37.48%,但也面臨著增速下滑的問題。2024年,該業務收入增長幅度為10.82%,遠低于上年同期的21.12%。公司認為,這主要是由于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和DRG付費體系全面落地等因素導致的試劑價格承壓和收入減少。
相比之下,邁瑞醫療的醫學影像業務和電生理與血管介入業務表現相對平穩。醫學影像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60%,而電生理與血管介入業務則因收購了國產電生理龍頭惠泰醫療的控制權而實現了25.18%的營收增長。
為了應對業績增長放緩的挑戰,邁瑞醫療開始尋找新的增長點。公司提出了數智化、流水化和國際化的轉型方向。數智化即推進“設備+IT+AI”的融合,流水化則是增加耗材業務在收入中的占比。目前,邁瑞醫療的流水型業務收入約占公司整體收入的三分之一,但公司認為流水型業務的市場容量遠大于設備業務,且主要由進口品牌占據。因此,公司未來計劃通過自建和并購的方式加快布局流水型業務,并加大市場推廣力度。
在國際化方面,邁瑞醫療也加大了力度。雖然2024年海外收入占總營收的44.75%,但公司認為其海外市場的占有率仍然很低,未來國際收入理應占總收入的一半以上。為此,公司選擇了并購和自建產能的方式拓展海外業務。近年來,邁瑞醫療先后收購了芬蘭體外診斷原料供應商HyTest和德國德賽診斷的部分股權,還在13個國家規劃了本地化生產基地,其中9個國家已啟動生產。
然而,邁瑞醫療在國際市場的擴張之路并不平坦。根據MD+DI的數據,2024年邁瑞醫療在全球醫療器械企業中排名第25位,年收入約為52億美元,而排名第一的美敦力年收入高達330億美元,是邁瑞醫療的6倍。面對國際巨頭的競爭壓力,邁瑞醫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國際市場中立足。
在國內市場方面,邁瑞醫療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公司表示,隨著地方財政資金緊張的緩解、醫療專項債發行規模的反彈以及醫療設備更新項目的啟動,預計國內市場將在今年第三季度實現增速回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