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一個日益凸顯的問題正引起廣泛關注:新能源汽車維修領域的人才短缺與售后市場的壟斷現象并存。一方面,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迅猛發展催生了巨大的維修需求;另一方面,獨立第三方維修企業卻面臨著技術封鎖和市場排斥,被戲稱為“高危行業”。
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新能源車企對售后體系的絕對控制。從核心技術數據到原廠零部件的供應,車企的“壟斷”不僅限制了獨立維修企業的發展,還導致了高昂的維修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阻礙了行業的正常競爭和健康發展。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這一矛盾愈發尖銳。
自2016年起,我國對新能源汽車實施8年或12萬公里的質保政策。如今,首批享受這一政策的新能源汽車已陸續進入“脫保期”。數據顯示,2025年將有超過300萬輛新能源汽車脫離原廠質保,這意味著獨立售后市場對三電零部件的需求將急劇增長,形成千億級市場空間。然而,現實卻是獨立維修企業面臨重重困難。
波拉汽車咨詢服務(青島)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王浩指出,新能源汽車售后市場需求與供給不匹配,關鍵在于車企及三電供應商在技術公開、零配件社會流通等方面推進滯后。部分車企通過控制技術、零配件和服務渠道,形成了事實上的壟斷,導致新能源售后服務無法形成社會化承接能力。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通過未經授權的售后進行維修的案件頻發,獨立維修技師因解鎖被鎖定的電池包、發布維修視頻等原因被車企告上法庭。車企憑借對技術、配件的壟斷和對售后體系的牢牢把控,對獨立維修企業嚴防死守,導致獨立維修企業客源稀少,舉步維艱。
為了提升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水平,商務部等9部門于2023年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汽車后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優化汽車配件流通環境、促進汽車維修服務提質升級等措施。目前,部分措施已得到落實,如新能源汽車維修技術標準體系的建立和維修職業技能評價規范的實施。
然而,盡管政策推動,但大部分傳統售后企業在向新能源領域轉型時仍面臨諸多困難。由于難以獲得車企的技術支持,無法接入核心診斷系統,加之缺乏系統培訓,維修技師對新能源汽車的高壓系統、智能互聯技術等知之甚少,導致獨立售后企業在面對新能源汽車維修需求時既缺乏專業能力,也難以獲得車主信任。
新能源汽車售后資深專家王立剛認為,目前新能源車企對于脫保車輛普遍采取延續相關售后服務但價格較高的做法,以減少客戶流失。短時間內,新能源車企不太可能開放售后服務體系,因為大部分車企盈利狀況不佳,不太可能出讓部分售后服務的利潤。同時,從維修技術角度看,三電部分尤其是電池的維修難度和安全性要求較高,不太可能輕易放開。
盡管面臨重重困難,但新能源汽車售后市場的開放之路并非毫無希望。傳統燃油車售后服務在開放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為新能源汽車售后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借鑒。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逐步增加和車企盈利壓力的下降,在合理范圍內開放零配件、維修信息和維修渠道將是大勢所趨。
然而,開放新能源汽車售后市場不僅取決于廠家的意愿和態度,還取決于市場的整體發展。包括維修企業資質、維修人員從業資格在內的多方面問題都需要滿足客觀需求。新能源汽車維修人員不僅需要掌握機械知識、電工知識,還需要掌握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同時,維修企業的硬件條件、安全措施等也需要明確標準。
因此,獨立售后維修企業必須通過自我革新來迎接機遇。構建專業的技術團隊、提供定期的技術培訓、購置先進的維修設備是突破困境的首要任務。提升服務質量與管理水平同樣關鍵。建立標準化的服務流程、實現服務流程的可視化、建立完善的客戶服務體系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獨立售后維修企業惟有主動提升技術實力、優化服務質量,才能在新能源汽車售后市場的社會化放開進程中站穩腳跟,實現從生存困境到發展機遇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