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曾經風光無限的英國科技初創企業Builder.ai,近日正式步入破產程序,其命運急轉直下,引發了業界廣泛關注。這家曾經被視為獨角獸的明星企業,在短短兩年內燒掉了超過5億美元的投資,并遺留下了對亞馬遜8500萬美元和微軟3000萬美元的沉重債務。
Builder.ai自兩年前成立以來,迅速吸引了科技界的目光,尤其是在獲得微軟等科技巨頭的支持后,更是聲名鵲起。在D輪融資中,該公司成功籌集到了2.5億美元,估值一度飆升至接近10億美元的高位。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公司經營問題的逐漸浮現,其輝煌逐漸褪色。
Builder.ai曾宣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無代碼快速應用開發,目標客戶是那些希望輕松創建應用程序的用戶。其核心產品Natasha更是被譽為“全球首位AI產品經理”,旨在幫助客戶設計和創建應用。然而,現實卻與宣傳大相徑庭。據多位前員工透露,Builder.ai的實際操作嚴重依賴大量低成本程序員,所謂的“AI驅動開發”并未真正實現。
有前員工將Builder.ai比作“AI行業的Theranos”,指出該公司從未成功交付過一個項目,客戶普遍感到失望。內部管理混亂,開發工具效率低下,導致開發者的工作負擔沉重,許多人甚至因公司拖欠工資而面臨被辭退的風險。盡管CEO薩欽·德夫·杜加爾在卸任后仍留在董事會,但公司依然無法擺脫財務困境,最終只能無奈宣布破產。
Builder.ai的破產事件不僅揭示了虛假宣傳的風險,也再次提醒了業界應真實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性。這家公司的興衰歷程,無疑為整個科技行業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