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戰略的精準引領與企業不懈努力下,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在新能源領域成功繞開了美日歐傳統燃油車的優勢壁壘,不僅實現了核心技術的彎道超車,更在全球舞臺上展現出了非凡的競爭力。
談及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我們不得不提“三電”系統——電池、電機與電控,以及智能駕駛與智能座艙這兩大智能領域。相較于傳統燃油車對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的依賴,電動汽車的這些技術成為了新的制高點。而中國在這些領域,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技術優勢。
以動力電池為例,中國在研發與制造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便授予了面向大規模產業化的動力電池關鍵技術,其中單晶鎳鈷錳三元材料、氣電解耦安全防控技術、以及電芯單體缺陷率十億分之一的DPPB級趨零缺陷制造技術均為國際首創,不僅引領了全球汽車工業的核心零部件技術發展,更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進程注入了強勁動力。
產業鏈的優勢,正是建立在這些核心技術之上的。沒有核心技術的支撐,任何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都難以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回顧傳統汽車產業,我國在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上缺乏核心技術,導致產業鏈供應鏈未能充分壯大。而歐洲之所以擁有奔馳、寶馬等全球知名汽車品牌,離不開博世、大陸等一流零部件企業的強力支撐。
在全球汽車產業合作的新格局中,跨國車企的角色正在悄然轉變。大眾、斯泰蘭蒂斯等企業紛紛入股中國的小鵬和零跑汽車,從傳統的技術、產品和品牌輸出者轉變為引進者,這充分說明了中國電動汽車技術的崛起得到了國際認可。而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高額關稅,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電動汽車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之強。
更有意思的是,有外媒報道稱,中國正在鼓勵汽車制造商向海外工廠出口“拆卸套件”,即在國內生產汽車的核心關鍵部件,再在目的地市場進行組裝。這一消息雖然引發了諸多猜測,但無疑也間接證明了中國電動汽車在核心技術上的實力。
面對國內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和產業變革的壓力,以及車企對流量的迫切需求,汽車輿論場變得空前復雜。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更需要保持冷靜與理性,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對產業發展有準確的認知和判斷,是企業在競爭中找準定位、贏得優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