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轉型的浪潮席卷全球,眾多傳統車企曾紛紛表態要全力投入新能源領域,甚至宣布了停止生產燃油車的計劃。然而,這一立場在近期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
本田公司最近調整了其電動化戰略,宣布未來五年內將不再將重心完全放在新能源車上。這一轉變并非個例,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也明確表示,公司將繼續堅持多動力路線不動搖。在電動車百人大會上,吉利高管同樣指出,燃油車目前仍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計劃持續加強對其的投入。
不僅如此,廣汽和奇瑞等車企的高層也紛紛表態,認為在2030年的中國汽車市場中,燃油車仍將擁有生存空間,并預測市場將形成“433”結構,即40%的混合動力車、30%的純電動車和30%的燃油車。
這一系列的反轉背后,是燃油車在當前市場中依然扮演的重要角色。數據顯示,2024年,奇瑞汽車的燃油車銷售收入占比高達77.69%,而新能源汽車的收入占比僅為22.3%。吉利汽車在同年也有59%的銷量來自燃油車,燃油車為其貢獻了超過一半的營收。例如,在4月的SUV銷量榜單中,吉利星越L甚至超越了特斯拉Model Y,成為了SUV市場的銷量冠軍。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傳統車企已經放棄了電動化的發展道路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東風本田的高管曾表示:“守住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其實也是守住了電動化市場競爭的資格。”這一觀點很好地詮釋了當前傳統車企的處境和策略。
為了平衡電動化與燃油車業務的發展,許多傳統車企在研發預算上進行了精心的權衡。通常,他們會將70%至80%的研發預算投入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而保留20%至30%的預算用于燃油車技術的改進。這種策略既能確保車企在電動化大勢中保持競爭力,又能防止在傳統燃油車領域突然失勢。
回顧傳統車企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燃油車起家,到全面轉型純電車,再到后來重點發力增混車,這一系列的轉變背后是市場多元化需求的結果。如今,傳統車企已經達成了新的共識:電動化是主流趨勢,但并非唯一選擇,未來的動力形式將是多元化的。
從綜合競爭力的角度來看,一家企業在燃油車、純電車和混動車領域均表現出色,無疑將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在汽車產業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多條腿走路的企業將走得更穩。這也是吉利、長安、奇瑞等車企高管強調“動力多元化戰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