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跨越國界的天文學合作成果震撼發布。清華大學攜手意大利、澳大利亞及德國的天文學專家,借助中國“天眼”FAST與南非MeerKAT射電望遠鏡,對銀河系內的球狀星團實施了前所未有的高精度觀測,成功繪制出銀河系磁場的新圖譜,為探索星團演變歷程與銀河系磁場特性提供了全新的洞察。
球狀星團,作為銀河系中最為古老的成員之一,由數百萬顆恒星緊密聚集而成,其中包括獨特的脈沖中子星。這些高度磁化的天體,如同宇宙中的精密時鐘,定期釋放出電磁脈沖信號,穿越浩瀚的星際空間,最終抵達地球,為科學家們帶來了關于星際物質與磁場的珍貴信息。FAST望遠鏡,憑借其500米口徑的巨大反射面,能夠捕捉到來自遙遠星系的微弱脈沖星信號;而MeerKAT則以其64面天線陣列,在廣闊的天區中進行高效追蹤。此次兩大頂尖望遠鏡的強強聯合,首次在球狀星團研究領域實現了深度合作,將觀測的邊界推向了新的高度。
清華大學天文學教授李菂表示,此次合作通過結合南半球與北半球的望遠鏡資源,以及各自獨特的觀測能力,使得觀測樣本數量實現了翻倍式增長。這一突破性的合作,不僅提升了觀測效率,更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研究團隊通過對8個球狀星團中43顆脈沖星的偏振旋轉測量,揭示了宇宙磁場的強度。令人驚訝的是,在其中的7個星團中,科學家并未發現任何可探測的電離氣體,這些星團仿佛置身于一個“無塵之境”。李菂教授將這一發現比作銀河系古老天體中的一片凈土,并指出,球狀星團在歷經漫長歲月后仍能保持如此純凈的環境,引發了新的科學疑問。科學家推測,星團內部可能存在著眾多雖小卻極為活躍的恒星,如白矮星和中子星,它們通過釋放能量,不斷“吹拂”著周圍的電子和塵埃,從而維持了這一清潔的環境。未來,研究團隊將繼續探尋這一現象的更多證據。
雙方還計劃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追蹤脈沖星的突變現象,研究星際湍流,甚至探索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信號。這一系列合作不僅展示了國際天文學界的團結與協作精神,更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開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