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近期發布的2025年一季度財報,在資本市場和業界引發了廣泛關注。與僅僅三個月前的預期大相徑庭,這份財報揭示了公司業績的顯著下滑。
數據顯示,長城汽車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00.19億元,同比下降6.63%,這是七個季度以來的首次下滑。歸母凈利潤為17.51億元,同比大幅下跌45.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14.69億元,同比減少27.12%。與此同時,比亞迪和吉利汽車卻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的大幅增長,凈利潤達到數十億甚至近百億。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城汽車作為民營車企的頭部企業之一,似乎面臨了掉隊的困境。
更令人矚目的是,長城汽車一季度的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下降了1.67個百分點和1.9個百分點至17.84%和4.38%。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更是錄得-89.8億元,同比驟降243%。這一連串的數字,無疑給投資者和業界帶來了不小的震動。
財報發布后,長城汽車的股價也受到了影響。A股股價遭遇兩連跌,4月29日報收于22.49元/股。其H股雖然在一季報發布后的首個交易日上漲1.57%,但隨后兩日均出現2%以上的跌幅,股價在4月30日跌至11.12港元/股。這一系列的市場反應,無疑加劇了投資者對長城汽車未來發展的擔憂。
長城汽車在財報中解釋了一季度現金流承壓的原因,主要是公司處于產品換代升級周期,銷量同比下降導致收款減少,以及直營體系建設投入增加。今年1-3月,長城汽車累計銷售新車25.68萬輛,同比下滑6.73%。其中,哈弗與坦克等主力品牌銷量均出現下滑,歐拉品牌銷量同比降幅更是高達54.31%。
然而,長城汽車在4月的銷量并未出現明顯好轉,單月整體銷量勉強突破10萬輛,同比增長5.55%和環比增長2.11%,但在中國主要上市車企銷量排名中位列第十。今年前四個月,長城汽車累計銷量為35.69萬輛,同比下滑3.58%。盡管魏牌和長城皮卡的累計銷量實現同比增長,但距離撐起長城汽車總體銷量的增長還有很長的距離。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坦言,公司在新能源轉型和智能化發展方面有些跟不上節奏。數據顯示,今年1-4月,全國狹義乘用車市場新能源滲透率為47.01%,而長城汽車新能源車型的銷量占比尚在25%上下徘徊,較行業整體水平明顯落后。這與長城汽車重點布局的越野產品系列有一定關系,但無疑也制約了其新能源車型的快速鋪開。
在技術路線方面,長城汽車堅持汽油、柴油、純電和插電式混動同步發展,并主推以Hi4為代表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長城汽車總經理穆峰曾公開表示“長城汽車打死不做增程”,這一觀點在汽車圈引發了廣泛熱議。盡管這種“理工科”思維方式可能會讓長城汽車丟失一部分用戶,但在新能源技術不斷發展的環境下,長城汽車的選擇也有其合理性。
長城汽車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大幅下滑的另一主因是直營體系的建設投入增加。財報顯示,一季度銷售費用達到22.96億元,同比激增61.56%,甚至超過當季研發費用。以魏牌為例,長城汽車正在重點打造其直營銷售網絡,以提升用戶體驗。然而,租金、人力資源等成本的攀升直接導致銷售費用激增,這在直營體系投入尚未轉化為銷量增長的初期階段不可避免。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長城汽車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老兵”,其差異化優勢明顯,全球化布局亦初見成效。未來,長城汽車需要在技術路線、品牌定位與成本控制間進一步找到平衡,加速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步伐,才能在行業洗牌中占據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