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車后市場這片藍海中,一個名為“快驢科技”的企業正悄然崛起,試圖復制汽車后市場“途虎”的成功路徑,成為“電驢”界的領軍者。
全國范圍內,數以億計的電動兩輪和三輪車穿梭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它們不僅是短途出行的首選,也孕育了一個龐大的售后服務市場。據機構預測,這個市場的規模已從2020年的439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722億元,預計將持續擴大至2029年的1271億元。
然而,與汽車售后服務市場的集中度不同,電動車售后服務市場高度分散,由各大電動車品牌的經銷門店和街邊的自行車修理店共同支撐。這些門店雖遍布各地,但服務質量和效率參差不齊,與汽車4S店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快驢科技應運而生,它將自己定位為短距離綠色出行科技綜合服務商,致力于解決電動車售后服務市場的痛點。憑借2.2%的市場份額,快驢科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第一。
然而,揭開快驢科技的神秘面紗后,我們發現其核心業務并不復雜——銷售電動車電池。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超過99%的收入來自鉛酸電池的銷售。這些電池幾乎全部由全國電池行業的龍頭企業超威集團提供,快驢科技則是超威集團旗下“金超威”品牌鉛酸蓄電池的全國獨家總代理。
盡管快驢科技在招股書中強調了其科技屬性,但實際情況是,公司的研發人員數量僅占員工總數的6.7%,研發支出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從業務本質上看,快驢科技更像是一個大型的蓄電池經銷商,依靠規模優勢在市場中立足。
快驢科技與超威集團的緊密關系不僅體現在產品供應上,更滲透到了公司的管理層。快驢科技的創始人武英杰曾在超威集團擔任要職,負責金超威品牌電池的銷售和運營決策。他與超威集團創始人周明明共同創立了快驢科技,后者一度持有公司99%的股份。雖然周明明后來退出了快驢科技,但武英杰仍然控制著公司約85.5%的股權。
然而,這種高度依賴單一供應商的經營模式也給快驢科技帶來了不小的風險。為了打破這一局面,快驢科技開始尋求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公司計劃建立自主的鉛酸電池制造工廠,并進軍電動車制造領域,通過OEM生產模式深度參與輕型電動車的設計、研發和定制。
快驢科技還在探索共享出行業務。自2024年以來,公司已與多個地區的合作伙伴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投放了數千輛共享電動車。未來,公司還計劃進一步擴大共享電動車的投放規模,并進軍海外市場。
為了實現這些宏偉的規劃,快驢科技急需大量資金投入。因此,公司決定赴港IPO,尋求資本市場的支持。這一舉措能否幫助快驢科技在電動車后市場這片藍海中乘風破浪,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