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再次進入周期性流行階段,全球多地監測數據顯示,自4月以來,感染病例持續增加,部分地區陽性率已逼近一年來的高峰,預計很快就會達到頂點。盡管流行的毒株在不同地區存在差異,但并未觀察到明顯的毒力變化。這一波疫情重新引發了公眾對預防和治療手段的關注。
然而,與幾年前相比,有效的新冠防治手段似乎并未取得顯著進展,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倒退。企業層面,由于對新冠自費市場前景的低迷預期,一些疫苗企業已經放棄了在這一領域的進一步投入,將新冠疫苗視為沉重的負擔。即便仍在堅持的疫苗產品,所能獲得的資源也十分有限。
相比之下,口服新冠藥物仍受到部分藥企的重視。資本市場對這些口服藥概念股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然而,對于藥企而言,如何在與新冠病毒的長期斗爭中,既能避免高昂的資源消耗,又能實現合理的商業回報,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海外,新冠疫苗和治療藥物的銷售額依然可觀,商業價值不容小覷。以輝瑞為例,其兩款新冠產品Paxlovid和Comirnaty在2024年為公司帶來了超過110億美元的銷售額。這樣的表現,甚至超過了輝瑞的另一款重磅產品——肺炎疫苗Prevnar family。進入2025年,盡管Paxlovid的收入低于預期,但新冠疫苗Comirnaty的銷售額卻實現了大幅增長。
然而,在國內市場,新冠防治需求卻顯得撲朔迷離。一方面,新冠疫苗已經轉為自費接種,且價格普遍高于流感疫苗,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接種需求。另一方面,公眾對新冠疫苗的認知也存在誤區,認為接種疫苗后仍可能感染病毒,進一步壓縮了市場需求。同樣,口服新冠藥物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盡管如此,海外藥企的突出表現仍然值得國內同行深思。隨著新冠病毒的起伏波動,以及海外藥企在新冠防治領域的持續投入和回報,國內藥企或許需要重新審視新冠防治市場。畢竟,只要新冠病毒不消失,其商業價值就仍然不容忽視。
在國內,一些曾經積極參與新冠疫苗研發的企業,如今已經轉而將重點放在了其他領域。例如,三葉草生物雖然獲批了新冠疫苗,但其目前的戰略顯然已經轉向了RSV疫苗的研發。相比之下,獲批的口服新冠藥物仍受到部分企業的重視,一些企業仍在推動其商業化進程。
然而,客觀來說,即便是對于口服新冠藥物,藥企的重視程度也有所下降。一些所謂的“推進”只是形式大于實際。這意味著,對于這些企業來說,新冠業務或許已經成為過去式。
商業行為的合理性在于其存在的市場需求。對于國內藥企而言,放棄新冠資產的原因不難理解。繼續投入將面臨高昂的成本,包括產業化、商業化運營成本以及臨床研究環節的持續性投入。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可能抑制疫苗需求。
然而,海外市場的表現卻與國內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不禁讓人思考,國內藥企是否錯過了一個潛在的市場機會。畢竟,只要新冠病毒繼續存在,其防治手段的商業價值就仍然不可忽視。
當然,國內市場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使得不能完全用海外視角來看待國內企業。但無論如何,隨著新冠病毒的周期性流行以及海外藥企的突出表現,國內藥企或許需要重新審視新冠防治市場,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