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AI大模型市場的激烈競爭逐漸步入中場階段,一場淘汰與整合的戰役正在悄然上演。自2023年以來的“百模大戰”與資本狂熱之后,行業格局逐漸變得清晰,曾經百家爭鳴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老巨頭與新晉獨角獸的雙雄爭霸。
在這場技術與商業化的雙重較量中,老牌互聯網巨頭如百度、字節跳動、阿里巴巴和騰訊,以及新晉勢力如階躍星辰、智譜AI和DeepSeek等,紛紛搶占先機,展現出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商業化落地能力。這些巨頭與獨角獸在模型創新、算力投入、生態布局和開源策略上各有千秋,形成了多元化的競爭格局。
字節跳動憑借其穩扎穩打的進攻態勢,推出了“大模型家族”如豆包系列模型,在多模態理解與生成上不斷取得突破。最新的豆包通用模型(Doubao-Pro)在公開評測中已與GPT-4系列并駕齊驅。同時,字節在AI商業化上投入巨大,豆包系列在公司內部50多個業務場景中大規模上線,日調用量突破4萬億tokens,展現出強大的市場潛力。為了搶占市場,字節還大膽降價,力推“厘時代”,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吸引客戶,進一步鞏固了其在AI賽道的領先地位。
阿里巴巴作為開源最早、最完整的大公司之一,在AI的投入上同樣堅決。通義團隊已累積開源200多款模型,涵蓋了千問大語言模型和萬相視覺生成模型兩大基座系列。最新發布的“千問家族”Qwen3系列模型在性能上實現了顯著提升,展現了阿里在AI領域的持續創新能力。同時,阿里在云服務端積極降價搶市場,通過開放模式和巨額補貼雙管齊下,吸引全球開發者關注,激發生態活力。
騰訊在大模型領域的戰略和部署同樣持續進化。騰訊對其混元大模型研發體系進行了全面重構,成立了新的部門負責探索大語言模型和多模態大模型的前沿技術。騰訊自研的混元模型多模態性能強勁,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領先水平。同時,騰訊通過騰訊云向外輸出能力,助力合作伙伴創新提效。騰訊的研發投入再創新高,為其大模型技術攻關提供了雄厚后盾。
除了“新老BAT”外,一些大模型初創企業同樣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階躍星辰作為新興力量,在迭代了多個模型后躋身“AI六小虎”行列。該公司專注于多模態和復雜推理能力的研發,通過產品生態進一步滲透C端市場。智譜AI則專注于認知智能大模型研發,與學術機構合作打造了中英雙語千億參數預訓練模型GLM-130B,并基于此推出了對話模型ChatGLM及其開源版本。DeepSeek則專注于語言模型尤其是數理邏輯能力的研發,其采用的Mixture-of-Experts架構使模型參數總量大幅提升,但運行時只激活部分參數,大幅降低計算需求。
然而,與此同時,“AI六小龍”中的一些企業則出現了明顯分化。以李開復創辦的零一萬物為例,公司大幅調整方向,主動與阿里云合作成立“產業大模型聯合實驗室”,將預訓練算法團隊和基礎設施團隊交給阿里,專心做小參數高性價比模型。百川智能也顯示出戰略調整跡象,內部正在精簡業務以求聚焦。月之暗面近期明顯收緊打法,縮減燒錢戰略。MiniMax則逐漸淡出同質化嚴重的情感陪聊紅海,轉而將資源向視頻生成、音樂創作等更具技術壁壘的領域傾斜。
在這場“中場戰事”中,各路玩家都在砥礪技術、優化策略。一方面力圖保留優勢,一方面尋求新的成長路徑。無論是巨頭還是初創企業,都在努力突破技術壁壘和成本限制,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這場AI競賽的下一階段格局將如何演變,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