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國純電動車揮出關稅“重拳”,卻意外促使中國車企憑借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PHEV)在歐洲市場“夾縫中求生存”,實現了令人矚目的“逆勢上揚”。
據Dataforce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車企在歐洲的PHEV銷量激增近4倍,其中領克08 EM-P、比亞迪Seal U等明星車型,更是在歐洲市場上大放異彩,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目光。
這一波“插混熱潮”不僅為中國車企在歐洲的關稅壁壘下找到了新出路,更推動了比亞迪、奇瑞、領克等品牌積極調整歐洲戰略,計劃推出更多PHEV車型,以應對市場變化。
歐盟政策風向的轉變,從昔日的開放鼓勵轉為如今的本土產業保護,讓中國自主車企不得不主動出擊。它們通過開展本地化生產、提升品牌影響力等一系列策略,從容應對挑戰。盡管歐盟的碳排放政策長遠來看將推動純電動車型成為主流,但短期內,PHEV車型卻成為了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的“香餑餑”。
歐洲汽車市場的數據同樣印證了這一趨勢。今年前三個月,歐盟新車注冊量微降1.9%,傳統燃油車市場份額大幅縮水,而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市場占比持續擴大。尤其是PHEV車型,在中國車企的推動下,銷量實現了爆發式增長。
不受關稅政策影響的PHEV車型,不僅推動了中國車企在歐洲的整體銷量增長,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關稅政策帶來的壓力。價格競爭力,成為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上的一大殺手锏。電池成本的下降、車企的本地化生產等措施,進一步降低了PHEV車型的成本,使得中國插混車能夠以“低價高配”的姿態吸引消費者。
市場研究機構Escalent的調研顯示,72%的新車買家認為中國車應該比傳統品牌便宜。然而,只要中國品牌比主流品牌便宜11%至20%,就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會考慮購買。甚至有10%的消費者表示,僅10%的價格差就足以打動他們。
盡管歐盟對中國產純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給中國車企帶來了沖擊,但雙方啟動的電動汽車價格承諾談判卻為市場帶來了轉機。隨著歐盟委員會宣布與中方達成共識,同意立即開展電動汽車價格承諾談判,以設定最低價格取代反補貼關稅方案,歐洲消費者的觀望情緒大幅消散。
然而,長遠來看,本地化生產仍是應對變革的關鍵。根據歐盟最新排放法規,各車企的平均CO?排放必須在2025年控制在各自目標范圍內。因此,插混車型只是緩兵之計,長遠還需依靠本地制造和高比例純電車型。
事實上,多家中國車企已經加快了在歐洲市場的布局步伐。長安汽車、小鵬汽車等品牌紛紛在歐洲召開發布會,宣布戰略規劃,并將研發、設計、生產等多個環節的供應鏈扎根歐洲。比亞迪、奇瑞等品牌也在積極推進歐洲工廠的建設,以實現本地化生產。
歐洲汽車市場對中國車企出海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要在歐洲這樣的大市場成為領導者,必須更加本地化。中國插混車型的出口量連年激增,全球車市的需求也為PHEV車型的普及創造了有利條件。盡管歐洲在充電樁網絡建設上取得了長足進展,但部分地區仍存在差異,使得部分消費者對純電動車的續航和充電便利性存在顧慮。而PHEV車型則能在短途市區出行時享受電動驅動的環保優勢,又能在長途行駛中依靠內燃機提供穩定動力,實現了電動與燃油之間的平衡。
在關稅“風暴”中,中國車企正針對歐洲市場結構做出調整。領克08 EM-P等高端插混車型紛紛進軍歐洲市場,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高續航車型的需求。比亞迪也計劃在德國市場推出新的PHEV車型,以滿足歐洲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對于在風暴中挺過來、找準節奏的中國車企來說,插混的逆勢增長或許不是一場臨時的應變,而是一條通往全球競爭力的新路徑。然而,真正的博弈才剛剛開始。中國車企需將目光放長遠,在把握PHEV車型過渡階段機遇的同時,同步加快純電技術的研發與創新,積極推進本地化生產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