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祥航空的一則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這家航空公司居然跨界發布了一款電動汽車。是的,你沒聽錯,就是那個以飛行服務著稱的吉祥航空,推出了售價約15萬元的純電動車型,續航里程可達500公里。這一舉動不僅讓人大跌眼鏡,也再次刷新了公眾對于跨界造車的認知。
近年來,跨界造車似乎成了一種潮流。從互聯網巨頭到傳統企業,紛紛涉足這一領域。然而,并非所有嘗試都能取得成功。例如,360的周鴻祎投資了哪吒汽車,但如今該企業卻面臨困境;而高合汽車、天際汽車等曾經的熱門選手,也早已淡出市場。
盡管如此,市場中仍不乏一些優質產品。以高合為例,其產品質量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吉祥航空涉足造車領域,似乎也并不那么令人意外。畢竟,只要資金到位,資質、生產線、供應商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然而,能否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則是另一個需要考量的因素。
事實上,許多企業已經放棄了造車這一領域,主要原因在于利潤微薄。回顧歷史,30年前,歐洲許多地區就開始拋售汽車品牌。MINI、路虎、捷豹、沃爾沃等知名品牌紛紛易主,核心原因就在于利潤率過低,即便是豪華品牌也難以維持盈利。
造車行業的成本高昂,從研發、建廠到人才培養,再到售后服務,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投入。因此,許多企業選擇堅守自己的主業,而不是盲目跨界。
在全球范圍內,許多大型企業都擁有自己的護城河業務。以吉祥航空為例,其所在領域的巨頭是波音和空客。這兩家企業以“大飛機”業務為核心,形成了強大的護城河效應。同樣地,三星、雅馬哈、豐田等傳統企業也圍繞著自己的主業發展,形成了穩固的市場地位。
三星作為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之一,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與現代汽車的緊密關系。然而,三星并未涉足汽車領域,原因在于該領域已有更為強大的競爭對手,如豐田、大眾等。這些企業在技術儲備、口碑積累以及供應商規劃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
雅馬哈在傳統制造業中享有盛譽,但僅限于摩托車領域。盡管該企業在發動機技術方面擁有卓越實力,但并未涉足汽車市場。原因在于,日本已有眾多優秀的車企,雅馬哈造車可能導致資源浪費。同時,摩托車與汽車在技術上的共通性并不足以保證雅馬哈能在汽車市場上取得成功。
造車需要重新梳理產品架構,建立新的口碑體系。如果利潤率無法保證,可能會拖垮整個企業。因此,成熟的企業通常不會貿然涉足新的業務領域。
蘋果放棄造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盡管蘋果在科技領域實力強大,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它選擇專注于自己的護城河業務——科技產品。保留實力做好本職業務,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不輕易涉足新業務領域,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