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汽車維修領域,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逐漸浮出水面:維修新能源汽車竟成了不少技師眼中的“高危職業”。這一圈內流傳的段子,深刻揭示了新能源汽車維修領域面臨的諸多困境,尤其是“維修權”不明確和“維修難”的問題。
一位名為“龍哥修特斯拉(滿格電新能源)”的汽修博主向媒體透露,他因給多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車主維修車輛并發布相關視頻,已被三家國內新能源車企告上法庭。龍哥表示,他拍攝這些視頻的本意是幫助車主省錢避坑,卻沒想到因此惹上官司。
無獨有偶,上海的兩位修車師傅“大劉和小劉”也因“解鎖”被鎖定的新能源車電池包而被告上法庭,最終因“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被判刑。這一事件在行業內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少第三方汽修廠因此下架了與新能源汽車維修相關的視頻和業務。
隨著這些“修車被告”案件的頻發,新能源汽車維修領域的矛盾日益凸顯。一方面,車企在宣傳時強調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和維修成本低于燃油車,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銷量的爆發式增長并未帶來售后維修能力的同步提升,反而加劇了維修難的問題。
一位溫州新能源維修店的負責人坦言,他們現在只修特斯拉,因為特斯拉對車主在外面維修持開放態度。而其他國產新能源車則因各種技術鎖定和限制,使得第三方維修廠難以介入。
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人才缺口高達82.4萬人。然而,第三方汽修廠在新能源轉型中并未能分享到紅利,反而因車企的種種限制而舉步維艱。車企通過多種手段抵制第三方汽修廠參與新能源車維修,但授權渠道的密度和覆蓋范圍又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修車變成“高危職業”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車維修成本高企的現實。精友科技副總裁兼總工程師曹學軍指出,成本高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車企指定維修點大都只換不修,導致實際維修成本并不低;二是電池包和軟件技術被整車企業壟斷,新能源汽車零配件市場開放度低,維修廠無法參與競爭。
車主對車輛使用權與所有權的討論也日益激烈。不少車主認為,既然購買了車輛,就應該擁有選擇維修地點的權力。然而,車企通過用戶協議條款(如“私拆電池視為放棄質?!保﹣硐拗栖囍鞯木S修權,引發了廣泛爭議。
在新能源汽車維修領域,一系列事件還引發了關于法規和制度漏洞的討論。有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車企有實力做到不將敏感的技術信息公開,另一方面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沒有第三方維修廠也不行。因此,相關維修新標準的出臺顯得尤為迫切。
針對新能源汽車維修成本高的問題,行業內外都在尋求解決方案。金融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已出臺相關政策,支持第三方維修和保養的發展,旨在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車維修使用成本。然而,這一過程的推進仍需時間和各方的共同努力。
與此同時,車主和維修技師也在積極發聲,呼吁行業內外關注新能源汽車維修領域的困境,共同推動問題的解決。他們希望,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維修能夠更加便捷、經濟,讓車主真正享受到新能源帶來的便利和實惠。
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維修領域的挑戰和機遇并存。只有各方攜手合作,才能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維修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