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市場迎來重要轉折點的2025年4月,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成功突破了50%大關,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標志著傳統豪華汽車品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這場變革中,奔馳A級、奧迪Q4 e-tron和寶馬iX1作為德系三大豪華品牌BBA的代表性車型,卻集體陷入了銷量困境。
盡管奔馳A級已經通過大幅度降價策略,將起售價壓低至12萬多元,奧迪Q4 e-tron和寶馬iX1也分別提供了超過12萬元和近12萬元的優惠,但這些舉措并未能扭轉銷量下滑的趨勢。數據顯示,奧迪Q4 e-tron的月銷量僅為521輛,而奔馳A級和寶馬iX1的銷量雖然勉強超過千輛,但與前些年的輝煌相比,已是大不如前。
深入分析這些車型銷量慘淡的原因,我們可以發現,產品力不足是其中的關鍵因素。以奔馳A級為例,當其裸車價格降至與大眾速騰、豐田凱美瑞等合資B級車相當的水平時,其“豪華車”的身份已經變得名不副實。更糟糕的是,在這個價格區間內,消費者還可以選擇眾多性能優越、配置豐富的新能源車型,如比亞迪秦L、海豹06 DM-i和長安啟源A07等。這些車型在動力、空間和智能化配置等方面都遠超奔馳A級,使得后者在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
在空間方面,奔馳A級作為一款緊湊型轎車,其軸距和空間表現明顯不足,無法與B級燃油車或中型新能源車相抗衡。在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主流的背景下,年輕消費者更加看重自動駕駛、智能生態等前沿技術,而非傳統豪華品牌的光環。然而,奔馳A級依然沿用燃油車架構,缺乏電動化技術儲備,其車機系統更是被用戶吐槽為“卡頓如十年前手機”。相比之下,國產競品已經標配了L2+級智駕、語音交互等高感知配置,更加符合年輕消費者的需求。
奧迪Q4 e-tron作為奧迪電動化轉型的嘗試,雖然基于大眾MEB純電平臺打造,具備一定的競爭力,但在內卷嚴重的豪華新能源市場中,其表現依然不盡如人意。智能化方面,奧迪Q4 e-tron的智能座艙交互邏輯與燃油車趨同,輔助駕駛功能需要額外選裝,與國產高端車型相比存在明顯差距。續航方面,其最大續航里程僅為605公里,且在極寒環境下的續航達成率僅為40%,遠低于標稱值,暴露了電池低溫性能的缺陷。加速性能也缺乏亮點,難以吸引追求性能的消費者。
寶馬iX1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雖然其外觀和內飾設計有所突破,且車內空間表現良好,但在配置方面卻顯得吝嗇。許多實用的配置都需要額外選裝,而同級別純電SUV中通常都是標配。動力方面,雖然配備了前后雙電機和電動四驅系統,性能表現不俗,但售價33.99萬元的車型在CLTC工況下的續航里程僅有450公里,與競爭對手相比缺乏競爭力。面對特斯拉Model Y等強勁對手以及自主品牌在緊湊型市場的多品類、多產品、多動力布局,寶馬iX1的市場存在感并不強。
奔馳A級、奧迪Q4 e-tron和寶馬iX1的銷量滑坡并非偶然現象,而是傳統豪華品牌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遭遇的階段性陣痛。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擴大和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的背景下,這些品牌必須加快技術自研、本土化創新和品牌重塑的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否則,昔日的“德系三強”或將徹底淪為新能源時代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