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車再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繼SU7車型發生高速碰撞爆燃事故后,SU7 Ultra車型的前艙蓋問題又引發了車主們的不滿。
據報道,車主楊雷(化名)透露,他在訂購小米SU7 Ultra時,額外支付了4.2萬元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但實際功能與小米的宣傳不符。這一問題迅速在車主群體中發酵,近400名車主組成了維權群,集體要求退車。楊雷指出,根據估算,該前艙蓋的成本最高約為1萬元,與售價存在巨大差距。
面對車主們的強烈反應,小米汽車在5月7日發布了致歉聲明,并提出了一些補償措施,但這些提議并未得到車主們的認可。隨著維權聲浪的不斷高漲,5月12日,部分要求無損退車的車主表示,小米汽車客服已與他們聯系,稱原訂單將不再繼續生產,可以申請取消流程,但定金不予退還。
此次風波不僅讓小米汽車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受到質疑,更讓雷軍和小米的品牌形象面臨挑戰。多年來,小米以性價比和雷軍式營銷著稱,迅速在手機、家電、智能家居等領域占據市場,成為覆蓋全生態的超級品牌。然而,當小米將這種策略復制到汽車行業時,雖然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果,但隨著消費者將小米汽車開上道路,問題逐漸暴露。
3月底的小米SU7碰撞爆燃事故更是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智駕宣傳推向了風口浪尖。工信部隨后緊急叫停了汽車企業對智能駕駛功能的過度宣傳。而小米在事故后的應對以及雷軍在風波中的隱身,都引發了公眾對其危機處理能力和誠意的質疑。
SU7 Ultra的“挖孔機蓋”爭議更是撕開了小米在產品邏輯上的裂痕。盡管小米給出了各種解釋和理由,但前艙蓋爭議再次展現了雷軍“既要又要”的不可能悖論。此次退車風波從產品角度來看,或許是產品開發周期被極致壓縮后的必然代價。在有限的時間內,工程師可能只能做出妥協,導致產品功能與宣傳不符。
車主與粉絲對小米的期待在幾起風波中似乎都“落空”了。有車主指出,成本最高約1萬元的碳纖維艙蓋售價卻超過4萬元,而售價如此昂貴的性能配件卻只是一個“擺設”。小米汽車提出的贈送2萬積分(約合人民幣2000元)的補償方案也被認為過于敷衍。這一系列事件讓人對小米的“真誠”產生了懷疑。
面對眼下的危機,雷軍需要深刻反思。小米已經不再是那個可以靠“發燒友精神”和“性價比”快速征服市場的科技公司。在決定造車后,小米成為了一家必須對每一顆螺絲釘的安全負責的制造業巨頭。在造車這條賽道上,技術積累、供應鏈管理、安全測試等環節都需要足夠的時間沉淀。這是對制造業客觀規律的敬畏,也是對科技創新的尊重。
雷軍需要重新理解“欲速則不達”這句老話的含義。在追求速度和規模的同時,不能忽視產品的質量和服務的品質。只有這樣,小米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中立足并取得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