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車再次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這一次的焦點是其SU7 Ultra車型上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這一選裝部件標價高達4.2萬元,卻遭到了部分車主和網友的強烈質疑,被指為“空氣動力學無效的昂貴裝飾”。
事件的起因是,SU7 Ultra的碳纖維前艙蓋在交付后,被一些車主發現與宣傳不符。原本宣傳中完全貫通的異形件,在實際到手后,車主們卻發現其內部風道并未形成有效的氣流通道,導流功能大打折扣。這一發現迅速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為了驗證這一質疑,有網友進行了實驗。他們用鼓風機對SU7 Ultra的碳纖維風道吹風,結果紙巾紋絲不動,進一步證明了其導流功能的缺失。更有車主拆解了自己的車輛,發現風道并未與剎車系統或散熱結構連通,散熱效果微乎其微。
面對這一質疑,小米汽車迅速做出了反應,發布了道歉聲明并推出了補救措施。他們允許未交付訂單的車主免費更換為鋁制前艙蓋,對于已選裝的車主則贈送2萬積分作為補償。然而,這一補救措施并未能平息網友們的怒火,他們紛紛指責小米存在虛假宣傳的行為。
事實上,小米官方在宣傳該部件時,曾強調其“完全復刻原型車空氣動力學設計”,并具備“高效導流”和“輔助散熱”的功能。然而,量產版的風道設計與原型車存在顯著差異,原型車的風道為貫通式,而量產版卻僅保留了表面開孔,內部并未形成有效的氣流通道。這一設計差異導致了車主們的強烈不滿。
那么,這塊價值4.2萬元的碳纖維前艙蓋真的毫無用處嗎?也不盡然。雖然其導流功能大打折扣,但仍具備一定的散熱和減重效果。然而,與其高昂的價格相比,這些功能顯然并不足以支撐其售價。更重要的是,小米在宣傳時并未明確告知消費者這些功能的實際效能邊界,導致了消費者的誤解和不滿。
傳統燃油超跑上的開孔機蓋通常具備散熱和增加下壓力的功能,然而對于電動車來說,散熱需求大幅降低,但仍面臨電機與電池的散熱挑戰。SU7 Ultra的碳纖維前艙蓋在設計上顯然存在矛盾,其風道并未與關鍵散熱區域連通,且設計無法形成有效的文丘里效應,導致散熱效率遠低于預期。這樣的設計顯然無法滿足消費者對高性能的期待。
在本次事件中,消費者真正不滿的是小米的營銷話術與產品真相之間的撕裂。SU7 Ultra作為小米沖擊高端的“性能圖騰”,其50萬元的售價和“紐北最速四門車”的宣傳無疑拉高了消費者的期待。然而,碳纖維前艙蓋的功能性爭議卻讓消費者對其“性價比神話”產生了質疑。更糟糕的是,小米還存在虛假宣傳的問題,進一步損害了消費者的信任。
小米汽車的這次危機,本質上反映了其在技術敬畏與流量思維之間的沖突。一直以來,小米都以其出奇制勝的營銷手段和高性能的品牌形象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然而,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和競爭的加劇,小米需要更加謹慎地處理其產品宣傳和消費者期待之間的關系,以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