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微博上坦言,過去一個多月對他而言,是創辦小米以來最為艱難的時光。這一言論不僅折射出小米當前的挑戰,也映射出整個國產新能源汽車行業正步入一個調整期。
步入2025年,北京和上海的車展相較于往年顯得更為沉寂。沒有了以往車主站上特斯拉車頂、互聯網大佬如周鴻祎現身國產車頂等轟動性事件,市場似乎進入了一個冷靜反思的階段。價格戰未能如期上演,廠商營銷策略趨于謹慎,種種跡象表明,國內汽車市場或正迎來轉折點。
盡管4月并非新車發布的高峰期,但上海車展仍吸引了多家車企推出新品或改款車型。比亞迪推出了海獅07DM-i智駕版、方程豹鈦3等多款車型;問界M8開始首批交付,阿維塔06、廣汽昊鉑HL也正式上市。特斯拉和小鵬則分別推出了改款車型。然而,相較于新車發布和價格競爭,車企間的較量已悄然發生轉變。
根據乘聯會數據,今年的降價潮呈現出放緩趨勢。與去年3月高達51款降價車型相比,今年3月降價車型數量僅為23款,降價空間被壓縮,市場競爭格局也在發生變化。4月,國產新能源車企銷量維持高位,但未能實現進一步突破。在公布的14家車企中,銷量平均數為72695臺,同比增加超2萬臺,環比增長有所放緩。
比亞迪依舊穩坐龍頭位置,但其他車企的追趕勢頭不容小覷。4月,上汽和吉利銷量突破10萬臺,奇瑞和長安也時有破10萬臺的表現,10萬臺銷量俱樂部日益壯大。車企間的分化持續加劇,頭部車企同比增速顯著快于其他車企,銷量排名相對穩定。
具體到品牌層面,多數品牌實現了月銷過萬,突破2.5萬臺銷量的品牌數量已達到去年底的水平,整體增長勢頭持續。比亞迪王朝和海洋系列依然強勢,尤其是海洋系列表現更為突出。方程豹系列也逐漸嶄露頭角,4月銷量破萬。吉利銀河系列同樣亮眼,今年以來三個月銷量均超9萬臺,4月更是創下歷史新高。
然而,并非所有品牌都一帆風順。小米汽車因3月的爆燃事故,4月銷量出現環比小幅下滑,上險量數據顯示,事故后首周銷量大幅下降至0.5萬輛,創下兩個月以來最低周銷量。智界、樂道、智己等品牌仍面臨市場突破的挑戰。
智能化成為4月的關鍵詞。隨著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汽車市場滲透率快速增長,預計今年L2級市場滲透率有望突破70%。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通知,推動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包括上海在內的9個城市及30個項目被列入首批試點范圍。車企智能化動作提速,L3級自動駕駛進入量產階段,華為、上汽智己、廣汽等紛紛宣布智能化進展。
在價格戰和技術戰之外,智駕安全成為關注焦點。工信部等監管部門要求車企停止使用“智駕”等模糊表述,統一采用“輔助駕駛”等命名方式。余承東、小米、理想、蔚來等品牌均調整了宣傳內容,強調智能輔助駕駛的安全性。
海外市場成為車企的新焦點。隨著國內市場價格戰進入拐點,海外布局成為車企普遍關注的方向。比亞迪在海外市場表現強勁,4月銷量達到78705臺,連續五個月創歷史新高,并在多個海外市場奪得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奇瑞、長安汽車、上汽、蔚來、小鵬等車企也加大了海外市場的布局力度。
華為和小米作為新勢力中的焦點車企,近期都顯得較為低調。華為不再披露月度銷量數據,轉而發布智能輔助駕駛報告。小米則因負面事件銷量有所下滑,但市場號召力依然強勁,即將發布新車型。零跑汽車憑借性價比策略,增速迅猛,4月銷量超越理想,成為新勢力銷量最高的車企。
國產新能源汽車行業在4月展現出了復雜多變的競爭格局。價格戰趨于平緩,智能化和安全成為新的競爭焦點,海外市場成為新的增長點。小米、華為等車企面臨挑戰,但市場依然充滿機遇,新的競爭方式和局面正在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