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針對汽車車門把手的安全性能,展開了一項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制修訂計劃意見征集。這項標準特別針對電動式和隱藏式車門把手的布置、標識、安全性能及結構強度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
這一看似不起眼的國標修訂迅速引起了廣泛討論。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針對隱藏式車門把手的專項標準尚處于空白狀態。而我國現行的QC/T 988-2014《汽車車外門拉手》標準,僅針對傳統門把手的耐久性和機械強度等基礎性能有所規定。此次新規的出臺,無疑將填補電動汽車和智能汽車門把手在安全技術上的空白。
車門把手的標準制定,絕非僅僅是一個技術或設計問題,它直接關系到車輛的安全性能,是關乎生命安全的底線。記得有一次乘坐網約車,那是一款新能源車型,我圍著車轉了好幾圈,都沒找到門把手。司機從車窗探出頭來,示意我按感應區,門才緩緩打開。那一刻的尷尬與不便,讓我至今記憶猶新。設想一下,在緊急情況下,如果車門把手難以找到,那耽誤的每一秒都可能成為決定生死的關鍵。
實際上,近年來多起新能源汽車交通事故中,車門能否及時打開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此次國標修訂,正是針對當前市場上隱藏式車門把手設計存在的安全隱患。為了追求流線型外觀和低風阻系數,部分車型犧牲了機械應急開啟功能,甚至在碰撞后因電力中斷而無法打開,這無疑構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
工信部此次對隱藏式車門把手的規范,也是對新能源車技術路線中“重形式輕安全”傾向的一次有力糾正。一些企業將炫酷作為賣點,用電子集成替代機械冗余設計,這無疑增加了消費者的風險。
實際上,針對新能源車發展過程中暴露的問題,監管層正在構建全面的規則體系。在智能駕駛領域,工信部已明確規定,自2024年底起,禁止使用“自動駕駛”“高階智駕”等模糊表述。在電池安全方面,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將于今年7月1日起實施,對電池測試條件、溫度要求、上下電狀態及觀察時間等做出了明確規定。
這些舉措的共同目標,是推動新能源車產業更加規范地發展,重申了一個基本常識:技術革新與安全保障并不矛盾。在汽車行業向智能化、電動化轉型的過程中,任何技術創新都不應以犧牲安全為代價。
從車門把手到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從續航里程標注到電池安全,監管風暴正在重塑整個行業的規則。這不僅填補了具體標準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確立了技術發展的價值導向,迫使企業重新審視“科技感”與“安全感”的平衡,讓產品設計回歸以人為本的本質。
對于正經歷深刻變革的新能源車產業而言,將安全意識和規范意識融入技術基因,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只有這樣,新能源車產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穩健步伐,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
同時,消費者在選擇新能源車時,也應更加關注車輛的安全性能,不盲目追求炫酷的設計和科技感,而是將安全放在首位。
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和市場的逐步成熟,我們有理由相信,新能源車產業將迎來更加健康、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