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平臺上,關于氫燃料汽車的討論往往伴隨著一種幽默而略帶諷刺的評論:“氫燃料汽車完美解決了油車不易炸、電車炸不響的尷尬。”這樣的言論,映射出部分消費群體對氫能源技術普及的微妙態度。
然而,在電動汽車領域,尤其是重型卡車方面,氫能源技術正展現出其獨特的優勢。以特斯拉的Semi卡車為例,雖然其提供的600kWh和1000kWh動力電池組,在理想工況下能實現300英里至500英里的續航里程,但實測顯示,在滿載40噸的情況下,續航會大打折扣。相比之下,氫能源重卡的表現則更為亮眼。2025年5月,京滬氫能走廊正式投運,搭載燃料電池的49噸氫能重卡單次加氫續航突破600公里,且加氫補能時間僅需10-15分鐘,遠勝于電動卡車的長時間充電等待。
國家政策的支持也為氫能源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助力。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政策,鼓勵氫能在干線物流領域的應用,并在多地推出氫能高速免費政策。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也在電動汽車百人會上提出了長江經濟帶的氫走廊和氫能高速等重要應用場景。這些舉措無疑為氫能源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氫能源重卡的應用場景中,短距離運輸市場尤為突出。以佛瑞亞獲取的河北唐山鋼廠項目為例,大約500套氫能重卡被應用于鋼廠內部運輸。由于氫氣是鋼鐵企業的衍生產品,使用氫燃料幾乎零成本,因此備受青睞。氫能源還可作為風電、太陽能等其他新能源的存儲介質,這一全新的盈利點也吸引了眾多企業的關注。
在駕駛體驗上,氫燃料汽車與電動汽車幾乎無異。氫燃料汽車的電力并非來自動力電池,而是由電堆產生。電堆由多片單電池串聯而成,形成高壓驅動電機,使車輛前進。例如,豐田的Mirai燃料電池汽車,其電池堆由370片單電池串聯而成,能實現114kW的最大輸出功率。氫能源的儲存與續航直接相關,而功率則與性能密切相關。在2025上海車展上,愛爾鈴克鈴爾展示了三個不同的電堆平臺,覆蓋了從乘用車到重型商用車等多種應用場景。
盡管氫能源技術具有諸多優勢,但其普及仍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指出,氫燃料電池系統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預計到2030年將降至500元,屆時將能與傳統內燃機競爭。然而,目前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壽命還在2萬小時左右,到2030年希望達到3萬至3.5萬小時,技術上還需進一步研發。市場層面的挑戰也不容忽視。雖然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產銷在增長,但整體規模偏小,短期內難以出現爆炸性增長。這反過來又制約了基礎設施和產業鏈的投入。
盡管如此,氫燃料電池汽車仍存在局部突破的可能性,尤其在長途運輸、工程和工業等商用領域。中國和中東等國家仍將氫能視為重工業脫碳的核心選項。通過多維度降本和高頻使用少量基建,有望在相對閉環的場景中優化投效比,推動氫能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