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正就《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這一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制修訂計劃,向公眾征集意見。這一行動標志著中國汽車安全標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特別是針對車門把手這一細節的安全性能。
工信部在其官方網站上公示了《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的立項申請,詳細列出了起草單位,包括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車研究院(寧波)有限公司及北京車和家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彰顯了此次標準制定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該標準主要涵蓋了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安裝規范、隱藏式及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標志要求、電動式車門外把手的防夾機制及其試驗方法、內外車門把手的強度要求與測試流程,以及電動式車門把手的動態試驗規范。這一系列的規定,將填補當前對于隱藏式車門內把手等新型設計在安全規范上的空白。
與現有的國內汽車門把手相關標準相比,新標準不僅考慮了門把手的耐久性、強度、耐高低溫、耐振動和耐腐蝕等傳統指標,還特別針對電動式和隱藏式車門把手的新特性,提出了具體的布置、標志、安全功能和結構強度的技術要求。這一轉變,反映了汽車技術快速發展的現實需求。
新標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近年來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趨勢,隱藏式車門把手因其美觀和科技感而受到市場青睞。然而,這類設計在實際應用中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如強度不足、控制邏輯存在安全風險、識別操作困難(尤其是在無明顯標志的情況下)、斷電失效以及夾手風險等,這些問題在緊急逃生和救援場景下尤為致命。
工信部強調,新標準的修訂旨在從救援逃生的角度出發,強化車門外把手在碰撞、起火等極端情況下的安全邏輯,增加機械或斷電保護等安全冗余設計,確保事故中車門系統能夠順利開啟。同時,新標準還規范了隱藏式和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安全標志,以提高緊急情況下的操作便利性,并確保車門把手的結構強度,防止事故后門鎖操縱機構失效。
近年來,幾起涉及新型車門把手的汽車事故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例如,今年3月小米SU7高速碰撞事故后,有報道稱車門鎖死無法打開;2024年4月,山西運城一輛問界M7車型追尾起火,因電路中斷導致門把手電動控制系統未能正常響應,影響了車內人員疏散;更早的2022年,廣西貴港一輛雷克薩斯LM車型碰撞后車門鎖止,救援過程中不得不采取破窗等非常規手段。
實際上,業內早已開始關注車門把手的安全問題。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公開場合承認設計不足,并透露正在研發在極端情況下更易開啟的門把手。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也在一次發布會上對隱藏式門把手提出了批評,認為其重量大、噪音大,且在碰撞缺電時無法打開,強調長城汽車并未采用這一設計。
隨著《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推進,預計汽車制造商在設計車門把手時將更加注重安全性能,而不僅僅是追求科技感和美觀。這一轉變有望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汽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