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與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動車逐漸成為了眾多家庭的購車新寵。然而,關于電動車能否勝任長途旅行的爭議,卻始終未曾平息。一些人堅信電動車上高速即“掉鏈子”,而另一些人則對其長途表現贊不絕口。為了親自驗證這一問題的答案,一位車主決定親身實踐,駕駛電動車連續十次踏上長途之旅。
經過一系列的長途測試后,這位車主發現,外界對于電動車長途能力的許多誤解,其實源于對極端場景的過度預設。諸如“續航只能達到標稱的六成”、“一旦堵車就會趴窩”、“高速服務區充電樁不足”等言論,雖聽起來言之鑿鑿,實則過于片面。許多人在未真正駕駛過電動車的情況下,便在腦海中構建了一出“高速旅行噩夢”。
實際上,如今的主流電動車普遍擁有600公里以上的續航里程,部分高性能車型如小鵬G6、小米SU7等,續航里程更是輕松突破700公里,甚至逼近900公里。這意味著,對于大多數家庭而言,只要長途行程在500公里以內,電動車幾乎可以完美替代燃油車,且無需中途補電。即便需要補電,也大多只需一次,且隨著800V平臺車型的普及,服務區稍作停留即可快速恢復大量電量。
然而,當行程超過500公里時,電動車的短板便開始顯現,需要多次充電。但即便如此,只要選擇支持大功率快充的車型,補能效率依然可觀。實測顯示,部分車型僅需15分鐘即可補充300公里續航,僅比燃油車加油時間慢半小時左右。而且,長途駕駛中,無論是電動車還是燃油車,駕駛員都需要定期休息,如上廁所、喝水、舒展身體等。對于電動車而言,這些休息時間正好可以用來充電,而燃油車則只能純粹休息。
電動車在長途旅行中的駕駛體驗也遠勝于燃油車。特別是對于配備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電動車而言,高速路上的跟車、車道保持、自動變道等功能,幾乎可以讓駕駛員在幾百公里的行程中無需過多操作,大大降低了駕駛疲勞。相比之下,燃油車駕駛員需要持續踩油門、盯路況、變道,長途駕駛下來往往身心俱疲。
當然,電動車在節假日等高峰時段也面臨一些挑戰,如高速堵車和服務區充電樁排隊等問題。但車主表示,這些問題并非不可克服。例如,在堵車時,電動車由于不怠速、不燒油,電量消耗遠低于燃油車。而在遇到充電樁排隊時,可以選擇下高速尋找其他充電站,往往能找到空閑的大功率充電樁,快速補電后繼續旅程。
不過,車主也提醒,對于生活在北方且預算有限的消費者而言,電動車可能并非最佳選擇。因為低溫環境下,電動車續航縮水、充電慢等問題尤為突出。但總體而言,電動車在長途旅行中的表現已經相當出色,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未來其長途能力還將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