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最新動態中,聯想集團副總裁兼聯想創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分享了其對具身智能在國內蓬勃發展的獨到見解。他認為,這一領域的熱潮不僅源于其巨大的想象空間,更與中國強大的產業生態能力息息相關。中國擁有豐富的低成本能源、高效的科研設施、完善的產業鏈以及高水平的工程師隊伍,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具身智能的快速發展。
聯想創投在機器智能領域深耕已逾十年,期間投資了超過50家相關企業,見證了從核心部件到人形機器人,再到新能源車、自動駕駛、智慧交通及低空經濟的全面崛起。王光熙在近期舉行的《2025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發表了題為《具身進化,駛向未來》的演講,深入探討了具身智能的技術進步路徑及其商業化應用。
在他的演講中,王光熙提出了幾個核心觀點。首先,隨著端到端算法模型的成熟、感知部件成本的顯著降低以及國產算力平臺的不斷提升,智能駕駛已從昔日的“奢侈品”轉變為“標配的安全品”。其次,自動駕駛領域所積累的BEV感知架構、多模態大模型、端到端決策算法等技術,與車載同構的端側芯片、激光雷達以及海量的智能駕駛數據,均為具身智能領域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復用資源。
王光熙還指出,數據、算法、算力和低成本硬件是具身智能發展的四大核心技術要素。在數據方面,已從單一的數據采集轉向多種類數據的融合運用,包括真實數據、仿真數據和視頻數據等。算法上,正從模仿學習、強化學習等方法向具身大模型預訓練的方向演進。算力方面,聯想在AI PC、AI Phone等端側算力新架構上的探索,未來也將拓展至具身智能領域。硬件上,不僅部件和材料在進化,還將引入觸覺等新的傳感模態,整機形態也將呈現多樣化,適應多種場景。
王光熙強調,具身智能要實現導航、移動和操作三大核心功能,才能在不同場景中成功應用。在導航方面,要擺脫遙控操作,實現空間感知和自主規劃。而在操作方面,這是最具挑戰性的功能,需要高質量的數據、小尺寸硬件上的高強度復雜關節以及多模態感知的融合。操作與具身AI的關系最為密切,盡管突破難度最大,但其價值也最為顯著。
展望未來,王光熙預測,智能體將逐步采用端到端的大模型驅動,進入限定場景下的各個To B行業。他預計,今年可能是具身智能進入工廠的元年,特別是在復雜的汽車工業場景中實現突破。而在更多元化的C端場景中,具身產品需要進一步提升復雜任務拆解和操作泛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