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春,中國入境旅游市場迎來了顯著的回暖跡象,為整個旅游業的復蘇注入了勃勃生機。據統計,一季度全國各口岸接待的入境外國游客數量達到了921.5萬人次,與2024年同期相比,實現了40.2%的顯著增長。這一數據不僅彰顯了中國旅游市場的獨特魅力,更標志著在政策推動和市場環境優化的共同作用下,入境旅游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在這一波入境旅游熱潮中,政策紅利無疑起到了核心驅動作用。中國將單方面免簽政策延長至2025年底,涵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12個國家,并與東南亞國家實施了互免簽證政策,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免簽網絡。這一舉措極大地便利了外國游客的入境手續,激發了他們的旅游熱情。
五一假期期間,免簽國家游客的占比超過了70%,其中歐洲市場表現尤為突出。法國、德國、意大利三國的機票預訂量分別激增了150%、110%和200%。以海南為例,一季度海南自由貿易港免簽入境的外國游客達到了12.9萬人次,占入境海南外國游客總數的近90%,同比增長69.3%,較2019年同期也增長了21.7%,無論是占比還是增幅均創下了歷史同期的新高。
除了免簽政策外,離境退稅便利化政策也對入境旅游消費產生了深遠影響。全國范圍內推廣的“即買即退”政策,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市場對外國游客的購物吸引力。2025年一季度,上海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達到了7.6億元,同比增長85%;北京王府井商圈的退稅銷售額更是占到了全市的90%以上。
為了進一步促進入境旅游消費,商務部等六部門還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優化離境退稅政策擴大入境消費的通知》,將離境退稅起退點從500元降低至200元,并將現金退稅限額由1萬元上調至2萬元。這一政策調整直接拉動了游客的消費意愿,部分外國游客甚至發現中國商品價格僅為本土的一半,反向代購成為了新的消費趨勢。同時,隨著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國際銀行卡綁定功能的普及,外籍游客的日均消費筆數同比增長了136%,廣東地區的消費金額更是實現了翻倍。
入境旅游的升溫也帶來了游客消費結構的變化。餐飲、交通、零售、電子產品成為了外籍游客的消費熱點。義烏小商品市場、深圳華強北等地的訂單量增長了1.5倍,華為手機、掃地機器人等科技產品成為了外國游客的熱門選擇。
在入境旅游市場中,文旅融合場景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云南臨滄依托佤族文化打造的沉浸式演出,通過短視頻的傳播吸引了大量入境游客。單日游客量突破了3萬人次,游客們在欣賞傳統歌舞、參與民俗儀式的同時,還積極購買佤族特色手工藝品和服飾,為當地的文旅消費注入了新的活力。
投融界相關專家指出,當前入境游客消費結構的變化預示著中國旅游正從傳統的“觀光經濟”向更加注重體驗的“體驗經濟”轉型。隨著入境旅游消費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引擎,其溢出效應將廣泛輻射到制造業、服務業、文化產業等多個領域,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而強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