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澳太陽能”)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標志著這家光伏領域的領軍企業再次踏上資本市場的征途。
回溯歷史,晶澳太陽能曾在2007年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但八年后,即2018年7月,公司選擇私有化退市。隨后,在2019年11月,晶澳太陽能通過重大資產重組的方式,實現了在深交所的上市。
晶澳太陽能自2005年成立以來,便致力于提供多樣化的光伏產品及光伏發電綜合解決方案。截至目前,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已覆蓋全球178個國家和地區,并設立了16家海外銷售公司,其中包括七個區域運營中心。海外市場在晶澳太陽能的銷售額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超過總銷售額的一半。
從財務表現來看,晶澳太陽能近年來經歷了不小的波動。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營收分別為729.89億元、815.56億元和701.2億元。盡管2023年營收有所增長,但到了2024年,營收同比下降了14%。毛利方面,同樣呈現出先增后減的趨勢,從2022年的101.7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33.78億元,然后在2024年驟降至30.17億元,同比下降幅度高達77.4%。
這一變化主要歸因于光伏組件平均售價的大幅下跌。2024年,光伏組件的平均售價從2023年的1.47元每瓦降至0.92元每瓦,盡管銷量有所增加,但售價的下跌對毛利率產生了顯著影響。晶澳太陽能還對部分資產計提了減值撥備,導致2024年物業、廠房及設備減值虧損達到29.31億元。
在利潤方面,晶澳太陽能2022年和2023年分別實現了55.4億元和71.92億元的年內利潤,但到了2024年,公司則出現了50.95億元的虧損。經調整后的凈利和經調整EBITDA也呈現出類似的趨勢。
進入2025年,晶澳太陽能的財務狀況并未出現明顯改善。第一季度,公司營收為106.72億元,同比下降33%;凈虧損為16.3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4.83億元凈虧損有所擴大。扣非后凈虧損同樣有所增加。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晶澳太陽能在全球市場的布局并未停止。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電池組件出貨量達到15.65GW(含自用33MW),其中海外出貨量占比約45%,顯示出公司在海外市場的強勁競爭力。
從股權結構來看,晶澳太陽能由東臺晶泰福直接持有約47.45%的股權,而東臺晶泰福則由靳保芳家族控制。靳保芳及其女兒靳軍輝和靳軍淼共同持有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的約47.63%,構成公司的一組控股股東。
根據最新數據,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深圳州博方維企業管理中心等機構投資者也持有晶澳太陽能一定數量的股份。
晶澳太陽能此次選擇再次沖擊上市,無疑是為了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為公司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強的資金支持。面對全球光伏市場的激烈競爭和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晶澳太陽能能否在資本市場上再次綻放光彩,值得業界和投資者共同期待。
在全球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的背景下,光伏行業作為新能源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晶澳太陽能作為行業內的佼佼者,其未來發展動向無疑將對整個行業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