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中國汽車市場,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悄然拉開序幕,各大合資品牌紛紛祭出殺手锏,力圖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而“一口價”策略的盛行,無疑是這場戰役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
自去年8月上汽大眾在成都車展期間首推限時一口價7.99萬元的途岳新銳Tharu XR車型以來,這一策略迅速被眾多合資車企效仿。2025年初,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別克、凱迪拉克、東風日產、一汽-大眾、廣汽豐田、長安福特、北京現代等車企在新車發布會上,紛紛打出“一口價”的招牌,吸引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面對中國本土品牌市場份額的不斷攀升,合資品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中汽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達到1797萬輛,同比增長23.1%,市場占有率高達65.2%。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口價”策略成為了合資品牌穩定銷量、搶占市場的重要手段。
傳統汽車銷售模式中的議價環節一直讓消費者頭疼不已,繁瑣的談判流程往往耗時費力。而“一口價”模式的推出,則打破了這一僵局。消費者在購買時無需再為價格波動和談判而煩惱,清晰、統一的價格不僅提升了購車體驗,還增強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和好感度。
從車企的角度來看,“一口價”策略也起到了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的作用。在價格戰頻發的市場環境中,合理的價格體系避免了經銷商之間的惡性競爭,向消費者傳遞出誠信、負責的品牌形象。同時,這一策略還能有效清理庫存,回籠資金,為后續的生產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一口價”策略并非沒有副作用。為了吸引消費者,車企往往需要降低價格,從而壓縮了利潤空間。大眾汽車集團發布的2024年財報就顯示,中國市場激烈的價格戰對其造成了明顯影響,投資收益同比下滑了33.5%。過度依賴價格策略還可能稀釋品牌價值,影響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盡管如此,合資品牌并未停下變革的腳步。為了應對價格戰帶來的利潤壓力,合資品牌開始在技術合作、供應鏈本土化等方面進行體系化降本。大眾集團在大眾安徽基地就系統性地降低了整車平臺成本,縮短了開發周期。同時,合資雙方合作共贏的“雙向賦能”效應也在顯現,如大眾汽車將在中國開發的智能駕駛技術應用于歐洲車型,本田則把雅閣插混版的中國市場反饋納入全球產品迭代體系。
在出口方面,合資品牌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中汽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總出口量為585.9萬輛,其中合資品牌出口量占比達到28%。合資品牌通過精準把握海外市場需求,優化產品設計,成功拓展了海外市場版圖。
從“一口價”策略到技術破局,從模式革新到全球突圍,合資品牌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在這場戰役中,合資品牌不僅要在價格戰中穩住陣腳,更要在技術創新、品牌塑造等方面尋求突破。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在這場變革中,合資品牌與中國本土品牌的競爭與合作將持續深化。雙方將共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向更高水平邁進,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