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貴陽市多位小區居民向媒體反映,自家小區的機械停車位設計緊湊,停車難度大,稍不注意就會導致車輛受損。據半月談報道,這些機械停車位空間狹小,輪胎擠壓、后視鏡刮擦等情況時有發生,讓不少車主直呼“停車如考駕照”。
居民們表示,相較于傳統停車位,機械停車位不僅操作復雜,還存在安全隱患。一些車主干脆選擇將車停在行車過道上,導致小區內交通混亂,進一步加劇了停車難的問題。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北京某新建小區。據北京新聞廣播報道,該小區的地下車庫規劃了大量的升降式機械車位,這種設計不僅影響了日常停車的便利性,還阻礙了電動汽車充電樁的安裝,引發了業主們的強烈不滿。
機械停車庫作為解決城市停車難問題的創新方案,近年來在不少小區得到推廣。然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這些機械停車庫卻暴露出諸多問題。除了設計上的局限,如車位尺寸偏小、操作復雜外,機械停車庫的“先天不足”還體現在對新能源汽車的不適應性上。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同級別的新能源車往往比燃油車更大更重,而現有的《車庫建筑設計規范》卻未能跟上車輛產品的更新迭代,導致機械停車庫難以滿足新車型的需求。
機械停車庫的拆除和改造也面臨諸多困難。由于產權歸屬不明確,資金籌集難度大,一些小區的機械停車庫即使淪為“僵尸庫”,也難以得到有效處理。據北京日報報道,一些小區的機械停車庫產權屬于開發商,拆除或改造需要聽取產權方的意見,而改造資金也往往難以落實。
針對這些問題,業內人士建議,管理部門應首先明確機械停車庫的產權歸屬,并在此基礎上實施分類管理。對于仍有使用價值的機械停車庫,應協調小區內部車輛分配,實現物盡其用;對于超出實際需求的機械停車庫,則可以召開業主大會,申請動用公共維修基金進行改造或拆除。同時,還可以考慮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機械停車庫的更新改造和后期運營維保。
在解決機械停車庫問題的過程中,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也至關重要。管理部門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機械停車庫的改造升級,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還可以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停車管理經驗,探索適合本地區的停車解決方案。
歸根結底,機械停車庫能否發揮實效,關鍵在于明確技術標準和完善配套服務。只有從設計、建設、管理等多個環節入手,全面提升機械停車庫的品質和便利性,才能真正解決城市停車難問題,讓機械停車庫成為車主們的“得力助手”,而非“擺設”。